老国农场话发展 科技种粮干劲足

核心提示: “我原来承包330亩土地种粮,去年新增了180亩,截至目前,我的种粮规模已达400余亩。”惊蛰刚过,位于延陵镇大吕村老国家庭农场的小麦基地上,呈现一派火热的春管景象。

本报记者 须俊 通讯员 汉平

ae6172bdce467ed1b8cbe29b822c5005

图为农场主谭国华在田间清沟理墒

“我原来承包330亩土地种粮,去年新增了180亩,截至目前,我的种粮规模已达400余亩。”惊蛰刚过,位于延陵镇大吕村老国家庭农场的小麦基地上,呈现一派火热的春管景象。正在田间地头忙着清沟理墒的农场主谭国华,指着眼前一方长势喜人的麦苗乐滋滋地告诉记者,趁这几天天气晴好、温度回升之际,他将抓紧开展麦田除草行动,对早播小麦田块也将撒施拔节孕穗肥。

今年50多岁的谭国华从事粮食规模化种植已十多年。刚开始,他承包了80多亩土地,得益于精耕细作,再加上那个时候种粮综合成本较低,第一年,谭国华就赚了10余万元。第二年,他投资购买了拖拉机等配套农机具。通过逐年投入,目前他已拥有联合收割机1台、插秧机1台、大中型拖拉机2台,无人农用机2台,整个农机装备投入已达六七十万元。2012年,谭国华注册成立“老国家庭农场”。围绕求品质、稳规模、重科技,不断加大粮食新品种、新技术的运用,促进了农场粮食生产的稳健发展。老国家庭农场也被评为镇江市级示范家庭农场。

“以前种粮,全年小麦、水稻两季一亩最高时能赚1000元,如今由于种粮的综合成本大幅上涨,一年能赚这一半就算是效益不错的啰!”谭国华坦言,近几年来,随着土地流转价格的居高不下、农药化肥价格的一路大幅攀升和农田用工工资的上涨,种粮的纯利润被严重挤压。譬如,70元一包(一百斤)的尿素,去年最高时上涨至140元一包;复合肥去年最贵时也翻了一番。农业用工方面,男杂工的工价也上涨到每天160元,人工撒施化肥的用工报酬则达到一天300元左右。谭国华告诉记者,现在农村劳动力短缺,四五十岁的农田帮工很难找,幸好农用无人机、高速插秧机等智慧农业机械的推广,让原来繁重的农田打药、施肥、插秧等活计都交由智能农机完成,省工省力又省时。“除了我自己驾驶农机作业外,我还雇请了农机手,每年支付农田杂工和农机手的工资要5万元。”

由于去年水稻抽穗灌浆期遭遇连续阴雨天气,稻谷产量受到影响且出米率普遍不高,由此造成市场上新稻价格大幅下跌。但老国家庭农场的200多亩水稻与大吕村委会的香米加工基地落实了订单协议,基地实行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的生产模式。作为优质稻米原料,其收购价比市场要高出一截。谭国华告诉记者,去年,农场种植的两个镇麦品种也很受市场欢迎,因为部分麦子雨前收获后没来得及烘干,当时粮贩给出的收购价是每斤1.1元。他没有急于抛售,而是放在家里等7月初水稻机插秧结束后才出售,而此时市场小麦收购价大幅攀升,收购商开出的小麦价格已涨至1.32元/斤,这让谭国华喜出望外。仅这批小麦销售,农场就增收了3万多元。

新春新希望,龙年再奋进。谈起新一年的发展,谭国华雄心勃勃地表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围绕市里开展的小麦单产提升行动,今年,他准备在促进粮食增产上做些文章。为解决农机缺少库房的问题,春节一过,谭国华就开始搭建机库,一来给农场的大中型农机“安家”,二则可以作为简易仓储设施,使收获堆放的粮食巧打“时间差”,争取卖个好价。“我们大吕村及整个行宫片区的农田土壤属于青泥土,水稻产量相对较高,且品质优良,但小麦产量不太高,这是一块‘短板’。今年,老国农场要多措并举深挖小麦增产潜力,抓实抓好春季小麦田间管理,促进农场小麦稳产增产,力争单产有新的提升。”

责任编辑:王琳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