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成为乡村振兴“兴农人”

核心提示: 近日,记者探访了两家新型农民创业示范基地,深切感受到广袤的乡村田野也是成才的大舞台,不少“新农人”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兴农人”。

“新农人”成为乡村振兴“兴农人”

——我市“三扶两创”基地见闻

图为全市“三扶两创”现场推进会与会人员在星农垦农业基地观摩高架无土栽培的草莓长势情况。

本报记者 须俊 通讯员 陈夕方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高素质农民队伍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力军。近几年来,市关工委携手农业系统关工委以“三扶两创”(扶志、扶技、扶创业和创建青年农民创业示范基地、评选创业之星)工作为抓手,组织老专家、老科技人员等争做扶志扶技的热心人、创业创新的引路人,积极打造扶创特色和品牌,将“三扶两创”融入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之中,更好地助力乡村全面振兴。通过培育青年农民创业典型,全市涌现了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青年农民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和青年农民创业创新之星。近日,记者探访了两家新型农民创业示范基地,深切感受到广袤的乡村田野也是成才的大舞台,不少“新农人”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兴农人”。

星农垦农业:科技为笔,绘就田野新画卷

眼下,正是草莓生长的旺季,走进开发区河阳村内的江苏星农垦农业有限公司,只见草莓种植园区内的温室大棚中,一垄垄草莓枝繁叶茂,有的已经挂果。与其他草莓基地有所不同的是,这里采用的是高架无土栽培模式,温室大棚中随处可见的微型喷头、全自动滴灌设备,通过智能化物联网管理,可以精准控制草莓不同生长阶段所需的温度、湿度和水肥的供给,以科技助力每一枚果实都具有最佳的风味。

星农垦农业公司成立于2022年9月,农场创始人史翔,是一名返乡创业的“80后”海归。在新西兰学习了当地的绿色生态科学后,回国创办了这个种植示范园区。

“草莓高架无土栽培,避免了传统地栽土培方式的根腐病、白粉病等病害。目前,基地高标准草莓种植试验田近百亩,订单种植面积近千亩。”史翔告诉记者,园区种植的草莓品种有红颜、粉玉、天使8号,亩产量3000斤左右。种植期间不打农药、甜蜜素,不用化肥,坚持采用有机肥、无公害种植,采取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严格执行绿色食品生产标准,智能化控制温度、阳光、水肥滴灌系统,大大提高了草莓的品质和生产效率。基地种植的“红颜草莓”参加第十届江苏“紫金杯”优质草莓评比,一举获得优秀奖,在287项检测中,均未检测出农药残留。

目前,星农垦农场已带动附近200多名村民一起发展科技农业,解决了1000多人就业问题,提升了农场自身及合作农户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推动周边村民实现共同富裕。“接下来,我们还将积极发展草莓深加工,升级草莓产业链,引入国内领先的饮品工艺,研发多种营养草莓饮品,在保留草莓原有营养成分的基础上,解决了草莓不易储存运输的难题,进一步提升草莓的亩均效益。”史翔介绍,除了草莓种植,公司还在本地通过林下种植成功试种了7亩魔芋,今年平均亩产可达4吨。

“魔芋的种植前景非常广阔,除了产生健康食品和药用原料,还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它对环境条件要求较高,对温度、湿度、光照等要求严格,特别是在海拔不高的地区种植难度较大,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史翔表示,下一步,基地将积极推广林下种植模式,并把更为先进的种植技术和方式辐射到周边农户,让他们可以参与到绿色生态科学种植的行列中,进一步带动农民增收。

逸新水产合作社:抱团发展,助力养殖户增收

在珥陵镇大施村,这里的逸新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声名远播。每当周边水产养殖户遇到技术难题或是采购资料,他们总是第一时间登门求助。这个合作社是由该村新型农民史群逸领办的。

谈及回乡当新农人,史群逸侃侃而谈:“父亲从事水产养殖多年,耳濡目染之下,我从小便对水产养殖有着浓厚的兴趣。大学毕业后几年在一家公司干到了销售中层,这期间,我帮助父亲解决了一些养殖技术上的难题更加坚定了回乡搞水产的想法。2017年,我辞职回到大施村成了一名新水产人。”

在珥陵镇农业农村局关工委的帮助下,史群逸找到了合作渠道,进入了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学习,成为了周小秋博导的弟子,刻苦钻研水产养殖知识,并熟练掌握了水产养殖技术。在此期间,他积极参与水产养殖实践和项目研究,与同行展开深入交流合作。与此同时,在当地农业部门关工委老农业专家的指导下,他创办了水产养殖实验小组,尝试了一些新的养殖技术和模式,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在水产养殖业的规范化管理、养殖技术的创新、提高和绿色环保等方面走出了一条致富路,得到了专家、同行的认可。目前,史群逸承包240亩水面,主打青虾、螃蟹、四大家鱼为主,亩效益达到了3000~4000元。

史群逸认为,一个地方的水产行业想要发展壮大,必须抱团规模化经营。为此,2018年,他牵头成立了逸新水产养殖合作社,帮助当地养殖户解决资源缺乏的问题,实现合作共赢。通过合作社集中采购,养殖户们可以以更低的价格买到优质的水产品养殖用品,降低了养殖成本,大幅提升了养殖效益。社员史立新说,加入合作社后,通过合作社渠道购买饲料和鱼苗,享受批量团购价格,每吨饲料可节省50元,每公斤鱼苗可节省1元,一年下来可节省近7000元。同时,合作社还建立了养殖信息共享和技术指导平台,为养殖户提供及时的养殖技术和行业信息,便捷地解决生产难题。经过抱团发展,合作社在终端消费市场中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经销商们主动联系合作社上门采购,由于供货量大,质量有保证,养殖户的利益得到最大化的实现。

通过几年来的努力专研和尝试,史群逸对水产养殖有了一定的经验和心得,已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水产人”。他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周边养殖户,以点带面来帮助他们改进水产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在他的指导下,养殖户每亩水面可增加1500~2000元的收益。目前,合作社发展成员200多户,水产养殖规模达到2800多亩,形成了草鱼、鲢鱼、青虾、螃蟹的规模化养殖,逐步建立起种苗孵化培育、成鱼销售、水产养殖疾病预防、水产饲料供应的完整养殖体系,年产值已达到1700余万元。

如今,史群逸已经成为大施村村委会后备干部,并成为一名青年党员。谈及未来发展,他深知“乡村振兴”的担子不轻,更应该勇于担当,积极发挥作用,“我将更加努力从‘新农人’变成‘兴农人’,扎根土地、敢想敢做,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继续为助农增收、乡村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