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登报”悄然走红 “纸质浪漫”见证爱情

核心提示: 近日,市民陆女士与何先生喜结连理,并在《丹阳日报》一角刊登了一则结婚启事,吸引了不少读者关注。

d6cf0033934b9a4bdb9c97a3452febab

图为陆女士与何先生在《丹阳日报》一角刊登的结婚启事。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记者 马骏

“愿修百年之好,共赴白首之约,特此登报,敬告亲友,亦作留念。”近日,市民陆女士与何先生喜结连理,并在《丹阳日报》一角刊登了一则结婚启事,吸引了不少读者关注。陆女士表示,登报更多的是给彼此一个承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留下属于自己的独特痕迹。新人看中的正是不同寻常的仪式感,以此来表达对伴侣的深情。

在公开发行的报纸上将结婚信息公之于世。购买几份纸质报纸,送给最亲密的家人朋友,再复制电子版链接,将喜讯转发给关心的人。现在的年轻人对“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的精神回归,以纸为媒,承载的是一份深刻又真诚的婚姻态度。

对于这种别具一格的官宣方式,不少人认为“很复古很有仪式感”,也有人感受到了新人的彼此珍重,表示“又是相信爱情的一天”。

那么,结婚登报这种极具年代感的复古方式,为何能够实现再流行,戳中当下年轻人的心思?有市民觉得,这是源于这一形式所独有的郑重感。尽管,这些启事在版面中通常只有豆腐块般大小,但是,看着自己的人生喜讯变成报纸上的铅字,公开发行,让更多人见证自己的幸福,仍然具有与电子版完全不同的仪式感。新人可以将这些具有纪念意义的报纸分享给亲友,也能作为他们爱情信物的一部分进行长久收藏。就像数码已经几乎完全取代胶片,但现在仍有不少人去打印纸质版照片一样,哪怕多年以后再拿出来看看,也能瞬间唤起往昔的幸福回忆。

也有市民认为,便捷的流程、百元起步的友好价格,降低了结婚登报的门槛。而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与分享,又能激发更多人尝试的兴趣,从而形成扩散效应。

一些年轻人在受访时表示,结婚登报更“戳人”的一点,在于其自带的清爽感。“比起很多复杂的婚俗仪式,结婚登报实现的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浪漫。”一位年轻市民说道。

说到结婚的仪式感,不少年轻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如今很多官宣、婚礼等仪式变成流水线式的走过场。流程越来越多,费用渐渐水涨船高,又往往夹杂着太多人情世故,甚至异化成为一种攀比,导致新人有时变成了“没有感情的表演者”,真实的感受和表达反而被遮蔽了。因此,近些年来,不想反受繁文缛节之累、被既有框架限制住的年轻人,也在不断探索着更适合自己的官宣方式。于是,就有了如今“敬告亲友,以作留念”的“结婚登报”这一“复古”做法翻红,而其反映的,正是更多年轻人拒绝千篇一律、回归真实爱意表达的需求。“爱的表达就该如此纯粹,无关多么隆重的排场,也不该过度与物质相绑定。”一位市民如是说。

据了解,婚书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周礼》中记载,古时男女订婚时,必须颁发婚书,婚书刻在竹简上,男女各持一半,尽显严谨庄重。当年,《大公报》《申报》等报纸都刊登过许多结婚启事。在当时,把“正式结为夫妻”印在报纸上昭告天下,是“人生大事”的重要部分,一来作为客观见证;二来方便亲友拜访;三来报纸便于长久保存,更具纪念意义。

现如今,“结婚登报”再次走红,与其说是时尚潮流的循环往复,不如说是纸质浪漫的“重新演绎”。这不仅是一种喜事的宣告,更是对爱情的坚定承诺。新人们也可以在结婚登报中加上一些有趣的细节,比如婚恋双方的爱情故事、求婚经历等,让那些见诸报端的宣言,多年后成为历久弥新的爱情见证。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