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加平凡的人

核心提示: 把平凡叠加起来,就是不凡。这是我阅读袁法坤先生的大作《回眸》细细品味出来的一种明悟。

叠加平凡的人

——读袁法坤先生的《回眸》

■周国兴

把平凡叠加起来,就是不凡。这是我阅读袁法坤先生的大作《回眸》细细品味出来的一种明悟。

认识袁先生,起于故乡折柳,一个风情了千年的古镇。在古镇的西侧,就是鼎鼎大名的老村,袁先生就出生在这个古老的村庄。我接触袁先生是他在丹阳日报文化周刊发表了《千年古村、书香老林》一文后开始的,整整一版的文字浓缩了他对村史探究的执着和对故乡深深的爱。正如他自己所说:“老林,千年古村,生我养我的地方。不管到何时,不管到何地,繁华都市也好,风景名胜也罢,都无法取代家乡在我心中的位置。”

也许,正是这种情愫,驱使他开始执笔长篇自传《回眸》的。

在波澜壮阔的大世界里,即便我们生而平凡,但每个人的经历都会成为一本书。

袁先生在66岁之际,出版了《回眸》,成就了属于他个人的6篇华章。

“童年印象”有6个小章节,重现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心酸往事,但乐观的他却巧用了唐代卢肇的《牧童》“谁人识得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时复往来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刻录了母亲的慈爱、父亲的伟岸和童年的烂漫。老实说,我踟蹰在这些章节里很久很久,差点不能自拔,我感同身受这些过往岁月。作者在生命的源头,探索命运的轨迹、探索人间大爱,寻找那乡愁最早萌芽的地方。那些苦难的经历,像是袁先生来到人间历劫的枷锁,为他日后破劫重生打下了精彩的伏笔。

“少年百味”有8个小章节,浓墨重彩那年那岁月的艰辛。正是那些风吹霜打的过往,才刀刻斧凿般地深刻在灵魂里。袁先生说,怀念就像大树下摇曳的阳光,不曾消失。那些在五味杂陈里泡出来的时光,都在岁月的洗练中得以蝶变,成为我人生里的一幅幅素描。也许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会甜蜜地想起,想起那些跳跃在皮筋里的时光。那些日子,就像狗尾巴草,在微风下,晃啊晃,一直晃到心里。

接下来的四个篇章分别是“青春年华”“奋斗岁月”“情系桑梓”“人生感悟”,囊括了36个小章节,从成分的“红得不彻底”而辍学在家,后到为了生计拜师学艺,然后踏上了创业的漫漫征途。他做过裁缝,然后当过服装厂厂长,然后又创建了丹阳松紧线厂,即便在他积劳成疾差点中途夭折的经历里,都镂刻着他生命不息的强大“道音”。

《回眸》的灵魂是真实,是那个年代呈现给我们的真相,但核心却是一个平凡的人唱响的“自强不息”。正如序中讲到,《回眸》以时间为经、以人事为纬,向读者呈现了一轴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生活画卷。其中蕴含在大事小情中的情与义,细碎到即使一个眼神、一句安慰话,都让人心生温暖,展现出了人性的善与美。这些善与美,在那艰难岁月里诚为可贵!

著书不易,尤其是对于从未动过笔一直致力在乡镇企业发展前沿的法坤先生。为这本21万多字的《回眸》,他历时3年,用铅笔在小纸条上一件小事一件小事搭框架,一个事件一个事件相叠加。他在文章里写尽乡愁,尽显了他对故乡的热爱。譬如他在修撰的过程中,他个人承担了所有的活动经费,聘请能人志士到民间收集家谱、整理资料,并亲自写就了《千年古村、书香老林》一文,整版刊登在《丹阳日报》文化周刊上,文章发表后,整个老林村一片沸腾,有关部门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譬如他在“情系桑梓”里说几十年来,只要是家乡修桥铺路和发展家乡教育事业,他都会热心赞助。他说:“老林是一片沃土,哺育我长大;老林也是一片热土,不忘老林。感恩老林,我始终铭记。”

这些事件都是那么的平凡,但叠加起来,却是半个纪元波澜壮阔的呈现。我在袁先生写书的背后,看到了一个执念是怎样开成了花、一段段经历是怎样结成了果、一个低调勤勉的品格是怎样的塑成!

读《回眸》,读法坤先生,我读到了一个用良心叠加平凡的人!

责任编辑:万韵菲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