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发发假假假莫莫莫

核心提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周竹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这是广为流传的一句孔子名言,后世被用来提醒人们要老老实实对待知识,在知与不知,懂与不懂上要有自知之明,千万不能不懂装懂,否则就是无知无识,有羞有耻,自讨没趣。

事实上很多人对于这个知,还是比较有“知”的。尤其是当着人家的面,当着大家的面,当着见多识广、懂得大道理的大方之家的面,也是有所顾忌的,不会也不敢随随便便信口开河,否则就会贻笑大方。

发之为知之,不知为不发,是知也。

套用孔老夫子的话,首先是对自己,有所提醒,在微信朋友圈发文动手指之前先过脑子,动指先动脑,三思而后发。

也捎带着些许提醒规劝,微信朋友圈的那些发送大户,有所节制,切勿滥发乱发。比如,同一条信息,发一次够了,不要发两次,更不要连珠发,发N次,当做滚动字幕发,多次重复发送,让人摸不着头脑;同一天,发几条够了,不要发了又发,当做新闻社发,发多了有点扰民;你的微信朋友圈,肯定是你自己的,但是也不完全是自己公司的商品广告部,也不能尽发自己的带货小广告,发多了烦人;个人微信朋友圈,更不是自己的情绪气象播报站,那些负气话、丧气话、诅咒话、骂人话,甚至是乌七八糟莫名其妙的话,不要不加掩饰不加阻拦地宣泄。美好的心情美好的东西可以和微信朋友一起分享。糟糕的东西,糟心的玩意儿就是你家里每天要扔出去的垃圾,垃圾只有入箱入桶,不可以随意抛洒在路面。把微信朋友圈当作自己的负面情绪垃圾桶,久而久之,你的微信朋友是会有厌恶情绪的。

列举了这些现象,说了这么多话,其实这并不是人们最反感的微信信息发送,让人受不了的是一些人热衷于发送一些来路不明,耸人听闻的假新闻、假消息、假信息,以讹传讹,以假乱真,别人嗤之以鼻,而他却乐此不疲。

对于多少年来医学已经证明了的一些疑难杂症,经常会听到一些人说,某药有特效,某人有绝招,什么单方验方秘方,说实话越是说得神乎其神,说得有鼻子有眼,我越是不相信。

比如每天早上打开微信,总可以看到一些人在发布一些无厘头的信息,不是突发就是一触即发!不是摊牌了就是傻眼了!有关华为高科技的,有关行政区划调整的,有关一盘大棋的,有关网红校长郑强的,还有那些冠以今日头条的……

居然一本正经地信,一本正经地发,几乎每天都发。信谣,偏听偏信,不听大道消息,偏听小道消息。传谣,不知是谣,不过脑子思考,信以为真。

有一天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了一张图,一只秋柿子一样橘红色的地球悬在深蓝色的山峦起伏的山坡上,图片的下方是六行白色的文字,内容如下:

微信的意义就在于:根据你发布的东西有时哪怕只是一句话,一下子就能判断出你智商的高低,是否是三观一致的同类,从而很快形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戒备或友谊。

紧睁眼,慢张口。没有弄清楚发生什么事之前,不要忙着说话,可以避免说错话说瞎话。同样转发信息时也要想一想,辨一辨,信源可靠吗?如同发报道,哪来的,谁说的,在场吗?是你所见所闻吗?发新闻除了第一手采访之外,对于报料新闻一定要得到新闻当事人的亲证,如果是涉及单位的,还要请单位相关领导审核,多了这些工序,新闻真实性就会让人让自己放心了。少了这些环节,弄不好就会有隐患。最关键的是,用常识去判断一下真伪,脑子里多一点起码的政治常识、科学常识、生活常识。回归常识,谨记常识,识得常识的人才是有知识的明理之人,可以相信之人,真正靠谱之人。

验证一个人可靠不可靠,可以看他说了什么,主要是听其言观其行,言行是否一致,有没有满嘴跑火车,胡说八道,有没有口是心非,是不是说一套做一套。验证一个人靠不靠谱,也可以看他在网络上的发声,即便是微信朋友圈,他一开口就能看出几分。

不知道,不瞎说。不蹭流量,不博眼球,为自己的每一条信息负责,不随便转发信息。建议有些人,每一个月或者三个月、半年,把你发的那些东西翻出来看看,有多少是站得住脚的,确有其事。如果每一条都没有被辟谣,那你就继续积极地发,遥遥领先地发,噼里啪啦连珠炮式地发,如果十有八九都是假的,那就不要瞎发了,即便只有一两条是假的,也要小心谨慎地发。发假信息就如同把假货当真货到朋友面前嘚瑟一样,很难为情的。

如果是发发发假假假那就赶紧莫莫莫慎慎慎。

责任编辑:万韵菲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