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琛:活跃在田野上的职业“飞手”

核心提示: 把无人机小心翼翼地停放在空地上,顾不上用手擦一擦脸上的汗水,张琛走近尚且散发着热浪的无人机,拆下机器背部的电池装入移动充电站,接着将刚充好电的电池装入机器……“下午还得带着它去为其他大户施肥,现在种田可少不了它。”张琛说。

203e30864adcfe628df060f436d440ef

图为张琛正在给无人机加药。记者 姚磊 摄

本报记者 姚磊

把无人机小心翼翼地停放在空地上,顾不上用手擦一擦脸上的汗水,张琛走近尚且散发着热浪的无人机,拆下机器背部的电池装入移动充电站,接着将刚充好电的电池装入机器……“下午还得带着它去为其他大户施肥,现在种田可少不了它。”张琛说。

张琛今年33岁,是延陵镇一位新型职业农民,目前和父亲张智慧共同打理着智荣家庭农场。8月5日~6日,全市水稻要开展第一次统防统治,张琛一刻也不敢怠慢,在接到防治意见的当天就将所需药品准备好了,“统防统治的就是在与时间赛跑,从‘虫口夺粮’,我家800多亩水稻面积不小,必须将这项工作落实好,确保秋粮获得丰收。”张琛认真地说道。

加药、倒水,盖上机盖,每一项工作都按部就班地去完成。“准备起飞了,请离远一点!”伴随着螺旋桨转动发出的“嗡嗡嗡”的轰鸣声,植保无人机在张琛的仔细操控下再一次飞向了农场外边的田野。

“这台机器已经是农场的第4台无人机了,相比上一代,不仅撒药更精准、效率更高,而且支持夜视和卫星定位,就连晚上也能工作,一天飞防600~800亩不在话下。”张琛一边操纵着无人机一边感慨,“想当初我和父亲背负着手摇式弥雾机,后又经历拉管式打药机、自走式植保机,短短几年工夫无人植保机都已经进展到第五代,农业科技发展之快真是让人意想不到。”

虽然植保无人机飞在空中,但是由于飞行路线已经提前规划好,张琛手握操纵器自然不是“乱忙”一通。游刃有余地操纵着机器上下来回,在这方面,他完全算得上一个经验丰富的行业“老人”。

“大概在5年前,我刚接触无人机的时候,可以说一窍不通。当时买机器虽然有补贴,但是买回来后因为啥也不懂,并不太敢去尝试。”张琛回忆说,后来父亲张智慧就鼓励他,让他放开手去尝试,他这才大胆地操纵起来。练习期间因为不熟练,使无人机撞上电线杆损坏过,这让他更加下定决心去琢磨着怎样提高自己的操纵水平,“具体过程就是多学多练吧,看视频、参加培训,再找空旷地带多使用手动模式,慢慢地,技术也就上来了,可以放心地使用自动模式了。”

随着技术的提升,张琛渐渐不再满足于做好自家农场的无人机飞防工作。这几年,他多方联系,光荣地加入了本市无人机“飞手”的行列,每年和其他职业“飞手”组队外出开展服务数次。在他看来,这不光是一份荣耀,更是一名业务人员应尽的职责。为了做好这份工作,他更加细心了,每次无人机起飞前,都要仔细检查药物配比,在飞防过程中,他还会反复查看有没有漏喷,出现“空缺”及时切换成手动模式进行弥补。

“我现在每年为周边百姓飞防服务的面积达4000亩左右,没有出过一起飞防事故。”张琛自豪地说,在飞防服务这一块,他每年能挣8万~9万元,虽然不多,但是一想到能为别人圆满地完成作业任务,他就感到十分开心。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