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兼顾 全员参与
开发区全力确保农村人居环境管护常态长效
本报记者 陈静 通讯员 杨超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长期性、常态化工程,开发区聚焦农村人居环境管护常态长效,着力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形成文明生活习惯,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效治理,美化乡村、提升乡风文明。
建机制,在“管”上下功夫
开发区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注重建管并重、长效运行,组建了三支队伍,全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体系化领导队伍。成立以开发区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垃圾清理专项行动领导小组,要求各村(社区)指派一名副书记或副主任管理环境卫生,制定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责任、量化任务、细化分工,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合力促进村容村貌大提升。
专业化整治队伍。由整治办牵头,园林处、环卫处、水利总站、各村(社区)充分参与,全面落实“清单制+责任制”,对环境盲点、难点问题“一张单子”抓到底,实现农村环境问题整治动态化管理。
网格化保洁队伍。采用公开招聘的方式,选聘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保洁员270余人。综合考量户数与土地面积,启动“网格化保洁”工作模式,按照“定区域、定人员、定职责”的工作原则,以“网”统筹调动“格”内力量,保证清洁工作无缝对接、不留死角。
强基础,在“治”上下功夫
张巷村采取“村民众筹+集体补贴”的人居环境整治经费保障机制,每家每户投资50元,既减轻了村环境治理费用负担,又增强了群众的“当家人”意识;贺巷社区推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分制,将村庄清洁活动、长效管护成果等纳入评比内容,由群众代表实地督查并进行公示,月底结算获得四星级以上评比即可兑换10~15元的日用品,大大激发了群众参与环境整治工作的热情;祈钦村实施“流动式”环境攻坚,上午保洁员负责各自责任区域保洁,下午集中处理卫生死角,真正实现环境卫生微整治、精提升……
开发区坚持问需于民、突出群众主体,注重因村施策,推动文明乡风建设取得实效,深入人心。一方面,多维宣传造氛围,充分利用宣传栏、广播、微信群等形式,全方位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文明创建工作宣传。同时,组织村民小组长、党员开展进村入户宣传,发放宣传资料,做好长效管护工作的解释工作,提升群众环境卫生意识,共发放村民倡议书26000余份,悬挂横幅350余条,营造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宣传氛围;另一方面,村民自治齐参与,面对面广量大的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鼓励各村(社区)实施一村一策,积极引导村民“唱主角”,探索“共商共治共管”的村民自治模式。
另外,河阳村、建山村、晓星村、石潭村等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组建老党员、退休老干部、离任老村干、退休老教师、退伍老兵、新时代乡贤“五老一新”环境卫生监督队伍,定期召开保洁员会议,建立环境卫生“红黑榜”,强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大提升、全覆盖。
抓督查,在“常”上下功夫
开发区坚持问题导向,持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推动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常态长效。
狠抓考核制度。明确全区人居环境整治考核制度,由整治办每日对各村(社区)环境卫生进行暗访,并对发现的问题在工作群曝光,限期整改,每月公布考核结果。
落实专项督查。开发区纪工委立足职能职责,以群众反映强烈的人居环境问题为抓手,通过明察暗访、走访座谈、听取汇报、问题反馈、督促整改等方式,坚持一线发现问题,一线督办问题,一线验收整改,推动相关部门扛起人居环境整治的主体责任、监管责任。
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充分运用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监管平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随手拍”等手段,动员群众对身边垃圾乱堆乱放、污水乱倒等问题及时反映,以信息化手段强化对问题线索处置的跟踪监督,提高整治实效,确保农村人居环境常态管护工作落实落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