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老爱亲,她用行动传递满满正能量

——记丹阳市“最美家庭”包巧风家庭

核心提示: 她,几十年如一日侍奉公婆,用柔弱双肩担负起大家庭重担,将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落实于日常生活中;她,视小姑子为亲姊妹,互帮互助,在最小的姑子突患白血病生命危急的关头,毅然动员丈夫为其捐献骨髄,用点滴真情和大爱之心,谱写了一曲至亲至爱的赞歌。她叫包巧风,她的家庭今年荣获丹阳市“最美家庭”称号。

包巧风为公婆测量血压。记者 须俊 摄

本报记者 须俊 通讯员 云宣

她,几十年如一日侍奉公婆,用柔弱双肩担负起大家庭重担,将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落实于日常生活中;她,视小姑子为亲姊妹,互帮互助,在最小的姑子突患白血病生命危急的关头,毅然动员丈夫为其捐献骨髄,用点滴真情和大爱之心,谱写了一曲至亲至爱的赞歌。她叫包巧风,她的家庭今年荣获丹阳市“最美家庭”称号。

今年62岁的包巧风是一名共产党员,曾担任过高新区迈村村委会妇女主任12年。从村妇联岗位上退休后,她还担当联组会计。目前,包巧风一家7口人,包括丈夫、儿子儿媳及孙女,还有一对年已八旬的公公婆婆。

说起家庭生活历程,包巧风感慨万千,对孝老爱亲的家风体会尤深。“30多年前我刚结婚生子时,3个小姑子尚未出嫁,加上丈夫的爷爷在内,全家共有9口人。”包巧风说,那时候他们一家住在迈村村方甲自然村,共承包了11亩责任田。俗话说:“人多好种田。”在农田劳力方面,除了公婆和他们小夫妇进行劳作外,小姑子从工厂下班后也主动到田间地头帮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农业机械化尚未推广、种田主要靠人工抢收抢种的时期,他们齐心协力,精耕细作,农事活计安排得井井有条。在与公婆、老太爷和小姑子们的相处中,包巧风坚持宽厚待人,对长辈以孝心暖人;对小姑子则如同亲姐妹一样相互关心帮助,3个小姑子出嫁时,都是她一手帮着料理和置办嫁妆的。包巧风的热心和贤惠,让这个大家庭生活和和美美,洋溢着其乐融融的景象,乡亲们对此都啧啧称赞。

2014年,随着新农村建设中村庄的拆迁安置,包巧风一家搬进了迈村新城居住。考虑到公婆年事已高,需要贴心照料,她特意选择安置房二楼的特大房间,将公婆接到自己身边进行无微不至的照料。为了让公婆晚年生活得舒心,她根据二老口味和饮食喜好,一日三餐总变着花样做给老人吃;每天晚饭后,她还陪着公婆在小区广场上散步。平时若遇到公婆身体不适,她都及时带老人去医院就诊。去年,包巧风的公公因患重感冒需住院治疗,她及时办好手续,并让做木匠的丈夫歇工在医院陪伴照料。而在婆婆因白内障手术住院的9天时间中,她都精心服侍在老人身旁,从没有一句怨言。为了关注老人的血压状况,她还特意买来血压计,每周定期为公婆测量血压,叮嘱老人按时服药,注意做好高血压预防,还向他们讲解相关养生保健知识。

孝老爱亲不止于对待公婆,姑嫂之间的关系更是真情暖人。2014年,包巧风最小的姑子突患白血病,住进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救治。得知这一消息,她忧心如焚,当电话中小姑子的丈夫悲伤地诉说起“如果不进行骨髓移植,医生断言她的生命最多只有一个月时间,而即使进行骨髓成功移植了,也不能百分之百保证生存率有多高……”时,包巧风心里如刀刺般难过,她劝慰他:“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随后,包巧风做出一个让人吃惊的决定:让丈夫捐献骨髓,想方设法挽救小姑子生命。消息传出后,一些好友和村民上门对包巧风说:“你丈夫也已57岁了,是家中的顶梁柱,万一骨髓移植后有个闪失,给身体带来问题咋办?”但包巧风毅然拒绝了好心人的相劝,她说:“不管怎么样,我都要让丈夫去试下,毕竟这是在救人,何况还是亲兄妹,更应无私帮助。”经配对成功,包巧风的丈夫成功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移植。在丈夫出院后,包巧风在家照顾他近三个月时间,半年没让丈夫外出打工。

尊老爱幼、家庭和睦、孝善传家,包巧风用自己默默的言行传播着良好家风。她常对儿女们说:“家和万事兴,要孝老爱亲,珍惜亲情,懂得感恩。”在她的潜移默化下,儿子、儿媳妇和孙女等也很孝敬长辈。作为村组干部和共产党员,面对遇到一些生活困难或有事相求的村民,她都坚持能帮则帮,尽己所能热心相助。生活虽然平平淡淡,但包巧风一家却洋溢着幸福温馨的氛围。村民们说,包巧风家就是大伙身边“最美家庭”的典范,她孝老爱亲营造的好家风值得大家学习。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