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村:“原汁原味”擦亮乡村“美丽底色”

核心提示: “原生态、低成本、有特色”是丹北镇宝山村徐家自然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这是一座原汁原味的美丽小山村。

60907705acc181f0dee951ffb99ffb71

743df47366651627c50ac0966a5d13fd

图为宝山村徐家自然村村景。 记者 丽萍 通讯员 丹北宣 摄

本报讯(记者 丽萍 通讯员 丹北宣) “原生态、低成本、有特色”是丹北镇宝山村徐家自然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这是一座原汁原味的美丽小山村。

据介绍,徐家村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了,这个村被群山环绕,北面是徐家山,东面是真观山,西面是群山延伸山岗,南面是山冲地向南逐渐梯降,形似“U”形,整个山村从上往下观看,更像一只飞翔的凤凰造型。由于四周傍山,徐家村的石资源非常丰富,是一个靠山吃山的小村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徐家山石矿的开采,村里在原有土路的基础上修砂石路,通往赵家村。本世纪初,村里在砂石路面上加了水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石头水泥路,直到现在村里的村道一直保留着石头水泥路,成为这个村的特色乡村路。

可以说,当时村里采石业虽暂时富了百姓口袋,但大肆采石破坏生态环境,绿水青山惨遭“开膛破肚”,村里称其弊大于利应立即停止。2008年,徐家村抓住全市统一关闭采石宕口的时机,开始大力治理环境,增植补绿清理卫生死角,让徐家村旧貌换新颜。

这15年,经历过“污染之痛”的徐家村,在环境保护上尤为“上心”,全民参与,人人共建,只为让自己生活的这个小家园重现青山绿水。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徐家坚持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利用现有资源打造原生态的农村景观。其中村口的健身广场原先就是一个废弃的臭水塘。针对徐家村没有健身器材的现实,宝山村委会决定将村口的废水塘充分利用起来,变废为宝,打造健身小广场,这样不仅可以给村民日常健身,也能作为游客进村游玩的临时停车场,解决了“停车难”。与此同时,村里坚持因地制宜,不搞大拆大建,而是尽量保持“石头水泥路”“石头屋”、古庙宇等原生态村景,通过清垃圾、治污水、净化庭院,以符合群众意愿的治理,改善群众生活环境质量。

环境整治中,卫生死角的治理是难点。为此,徐家推行“小菜园”制度,就是在每家每户的房前屋后提倡村民自建“小菜园”,这方由闲置土地打造而成的“小菜园”精而活,一年四季都是绿油油的“小天地”成了徐家村人居环境里别样的景观。而这,是该村利用“以工代赈”模式,发动本村村民的智慧劳动力,调动自我生产、自我发展积极性的生动体现。

“让农民在家门口种蔬菜,只要规划、管理得当,不仅能体现乡村的独特风景,还能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可谓一举多得。现在,村民们家门口的杂草没有了,餐桌上的菜丰富了。”宝山村党支部书记殷国平说。“菜园”之法不仅让村民主动种植、打理,村庄的治理模式也由之前‘村委带着村民干’变成‘村民主动要求干’,治理效果有了很大提升。与此同时,村民开始注重自家门前屋后的“微景观”打造,除了管理菜地,他们还主动种植枇杷树、梨树、柿子树、银杏等各种实用性果树,甜了村民的农家生活,也提升了村庄的整体环境水平,凸显出村民自觉维护环境的主观能动性。记者在现场看到,全村家家户户门前的果树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环境整治过程中,最难改变的是村民的观念。但在宝山村两委的宣传发动后,改变最大的也是村民的观念。通过村干部带头干,鼓励群众积极参与,以工代酬,通过不断宣传引导,帮助村民转变思想,自觉树立“主人翁”意识,主动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来。现在,全村村民已经实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思想转变。

“徐家村的地理位置相当于在山坡上建立的村庄,海拔很高。相传,这个村的地平线和古运河畔第一塔——万善塔的塔顶高度一样高,所以村子相当于建在万善塔顶。”该村相关负责人说,整个村落呈梯形分布,房子层层叠叠,交错有序,青山巍峨,绿水缠绵,这独具特色的阶梯村景、自然风光等吸引了众多城市市民前来参观游玩,只因它犹如山水之间的一座世外桃源。

“良好的自然生态是宝山村最大优势,我们在实施人居环境整治中,一直以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通过厚植生态优势,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生态宝山再添绿色。”殷国平说。接下来,宝山村各自然村将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推行整治常态化,继续发动群众积极行动起来,不断推动人居环境进一步精细化治理,以实际行动共同把宝山打造得更加美丽、和谐、宜居。

责任编辑:万韵菲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