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魏国良在观察新插秧苗。记者 姚磊 摄
本报记者 姚磊
“这一片是我新流转的标准化农田,在精心管理下,今年小麦的亩产达到了650斤左右,已经大大超出了预期。”23日,记者在开发区镇北村社上村周边的一方农田边,见到了正在开展水稻机插秧作业的小丫家庭农场负责人魏国良,他十分喜悦地告诉记者,今年的400多亩小麦已经全部售出,价格十分给力,现在农场正加紧整田追赶栽插进度,力争早日结束夏种。
今年五十多岁的魏国良,是马陵村一位农民。早年间曾从事过制鞋行业,后看到了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好前景,遂转行成职业农民。算下来,他从事粮食规模化经营已有9年,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对农业的深刻理解,成了这一行中的“后起之秀”。
“我种粮食这么久,也算是一步一个脚印摸索过来的,眼看着种粮效益还在心理预期内,国家对农民的扶持政策也多,就坚持了下来。这不,年前我又从别人手中流转了200多亩土地,现在农场的总种植面积已经超过了400亩。”魏国良说道。
魏国良新流转的200多亩土地在开发区镇北村,虽说此处近来也一直种植粮食,但是土壤中的营养成分不高,粮食产量一般低于平均水平,因此土地租金较为便宜,全部承包下来为每亩610元,比高品质土地少200多元。
“土壤不算肥沃,‘先天不足’就得靠着后天的‘努力’进行弥补。”魏国良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为了让小麦长势更好、产量更高,他管理更加细致,治虫、除草完全按农业部门的指导意见进行,每天都要下田巡视一番,对长势不佳的区域还要进行“特殊照顾”——增施有机肥。
6月5日~7日是小丫家庭农场小麦开镰收割的日子,经过大约半年的生长,他种植的小麦已经完全成熟,刚收割下来就凭借14.5%的低含水量直接售出,免去了烘干烦恼。令他欣喜的是,小麦收购价格也达到了每斤1.22元,达到了往年的平均水准。
小麦销售完,魏国良就趁热打铁立马开始插秧,令他没想到的是,由于镇北村附近地势不平,东西高度相差近20厘米,导致田间放水之后无法正常进行标准化机插秧作业。必须先进行整田,才能开展后续播种。
魏国良说,在插秧期内进行整田,既费成本也耽误时间,“我从8日开始平整,截至目前已经投入了3万余元。原计划11日开始插秧,不得不推迟到15日才开始,进度也是一直在赶。”由于他种植的是生育期较长的优质水稻南粳46,这令他不得不担忧水稻的最终产量,“好在我今年又新购入了一台高速插秧机,平均每天能保证70亩左右的栽插进度,预计在25日之后结束夏种工作,不算特别迟。”
为了提升优质水稻品质,魏国良今年在所有田块底部增施了40%左右的有机肥。他告诉记者,有机肥是粮食增产的一大“法宝”,多施能显著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团粒结构,促进微生物繁殖,使土壤疏松、通气,让贫瘠之地变为良田,特别适用于新流转的土地。
“去年,我的水稻亩产量达到了1200~1300斤,全部加工成大米进行销售,每斤的零售价格卖到了3.5元,再加上小麦,除去人工、肥料、机械等成本,综合亩效益可达700多元。”效益喜人,魏国良自然干劲十足。如今,他正带着周边农户一起参与种植精品粮食,把前马陵村周围的一整片农田改造成了优质“订单粮”的种植基地,通过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管理,最后加工成优质大米销往大市场,抱团效应十分明显。“我希望能有更多农户走上科学种粮之道,共同种出一条致富路。”魏国良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