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双祥:精细管理才能出好豆

核心提示: 捋秆、断根、堆捆……一套动作行云流水,脸上的汗水滴了又滴,丁双祥也顾不得擦,“下了班以后是难得的休息时间,我才有时间来田里拔豆,这近2亩的大豆,我得陆续花十几天时间才能收完。”

图为丁双祥正在摘豆荚。记者 姚磊 摄

本报记者 姚磊

捋秆、断根、堆捆……一套动作行云流水,脸上的汗水滴了又滴,丁双祥也顾不得擦,“下了班以后是难得的休息时间,我才有时间来田里拔豆,这近2亩的大豆,我得陆续花十几天时间才能收完。”

炎炎夏日,正是大豆成熟上市的好季节。在高新区天元村,不少村民利用手头的自留地,种植了一批又一批新鲜大豆,为全市夏季“菜篮子”稳定供应提供了保障,今年58岁的丁双祥就是其中一员。在他的大豆种植大棚内,一株株大豆长势碧绿,青翠的叶子下结满了整齐的豆荚。“这些都是东北大豆,我种下去刚好80来天,现在已经十分饱满了。今年风调雨顺,气温适宜,大豆亩产量还不错,预计可达1000余斤。”

丁双祥告诉记者,当地菜农一般会将收割后的成熟大豆连带着豆荚(即毛豆)一个个捋下来,再根据饱满程度进行分类,装袋一齐运往农产品批发市场,根据品质不同,每斤毛豆的售价在3.5~4元不等。丁双祥从早上8点来到田里,往往要一直工作到晚上,满打满算一整天也不过收获100多斤毛豆,“当天采摘下来的豆,凌晨就得送往农批市场卖掉,否则就不新鲜了。”

在田间的大棚钢架上盖起帆布,再用绳索进行固定,这样一顶简易的帐篷就做好了。坐在下面既能遮阳又能避雨,大豆收到哪儿,帐篷就移到哪儿,丁双祥平日里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收获一棵又一棵成熟的大豆,用勤劳的双手为全市人民奉献餐桌上的一道道时令菜肴。

“我的妻子在城里上班,我自己也有一份保安工作,过着上一休一的生活。只要我俩休息,都会抽空来田里转一圈。”丁双祥笑着说,这些大豆如果没时间细致打理,只要不误农时除草治虫,产量也不会太低。但他和妻子是忙惯了的人,到了田里就有干不完的活儿。用他的话说,就是“人勤地不懒”,管理得细致一些,豆子的产量和品质也就高一些。由于成本较低且完全可控,这些年来,他种植大豆的平均亩效益可达3000多元。

记者了解到,丁双祥在当地种植蔬菜已有30余年,除了夏季的时令蔬菜大豆、丝瓜外,他还会在秋冬季节种植莴笋。作为一名老菜农,他一向注重耕作技巧和精细管理,这使得他种出来的菜不仅卖相好,而且口感新鲜,深受市场青睐。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坚持绿色、健康、有机的耕作理念。”丁双祥说,现在人对食品的“挑剔”程度远胜从前,不仅更加追求美味、精致的食品体验,还更加关注食品的新鲜度和品质,“不管如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菜农也要把农产品的质量提升上来,让大家吃得好,吃得健康。”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