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竹生
应邀担任全市性中小学演讲比赛的评委,近百名选手登台演讲,时不时会听到选手们慷慨激昂的几句话,那就是梁启超先生写于1900年的檄文《少年中国说》中的名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之前每逢演讲,都有耳闻,不过也是一听而过,没有特别在意。这次则是接二连三的听闻,人数不下二十,听多了印象就极为深刻,脑子里的感叹号和疑问号就在打架。
打出一个个感叹号是因为少年说少年,恰是少年,说在点子上,恰到好处。引用这样的精辟短句,层层递进,铿锵有力,适合演讲,气势、激情、效果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打出一个个疑问号是因为难道学生和指导教师都是心往一处想,话往一处说,不约而同地想到?难道这句话是青少年的不二金句?是演讲的“必杀绝技”?有它,说它,大声地说出来,立意、气场、震撼就都有了?
或许有人是这样认为的,而我则不以为然。中国近现代文坛巨擘、思想先驱梁启超写作于123年前的《少年中国说》,尽管文学艺术、思想见解、情感气势都是难于逾越的高山,至今仍然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和时代精神,但是再好的金句也不能雷同出现在作文里,更不能出现在同场的演讲里,让评委一次次地产生审美疲劳。这点我们的指导教师必须注意到,也要提醒参赛演讲的学生。
黑格尔说:“第一个把美女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重复这一比喻的是庸才,第三个重复这一比喻的是蠢材。”黑格尔的这句话启发我们要培养创新精神。在演讲比赛中,第一个讲出少年强则国强的,占得先机,第二个、第三个就不新鲜了,后面重复一二十个,演讲的学生和指导教师还觉得有趣吗?还有趣味再讲下去吗?
再好的菜,一次次地吃,那就是食而无味了。文章贵在新,如何做到?材料要新鲜,不能人用我用;观点要新颖,不能人云亦云;构思要新奇,不能总是老套。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诗句,爱的人很多,用的人也很多。同样是网红金句,但是和梁启超《少年中国说》里的金句似乎有所不同,一个是大人喜欢用的金句,一个是小孩喜欢讲的金句,但是归根到底,问题都出在我们大人身上。我们太迷信太依赖名家名句了,说起话来,开口闭口说名家名言,写起文章来,首先是想名人名家怎么讲的,名言警句金句有哪些?不引经据典不踏实,不摘点名人名言不放心,也是一种拉大旗作虎皮的不自信的表现。不自信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自己的认真思考、推敲琢磨,我们太轻视太缺乏自己的思考锤炼了。挖掘提炼构筑不够,高度深度锐度度数不高。而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去教育指导学生,我担心学生的语言会成人化、概念化、空洞化。
孩子说大人的话。说得一板一眼,正儿八经,这不是一种成熟的表现,这是一种早熟的表现,会严重影响孩子自由自在地发展。互联网高度发达,我曾多次在网络上看到过两三岁的孩子读书看报,坐姿走姿,一副老干部的模样,与照片相配的文字经常是看看这孩子长大了是一个什么样的级别的干部?官腔官调官样,这就是样貌姿态的早熟,与儿童的天真烂漫,与少年的活泼可爱,与青年的青春奔放相去甚远。让孩子说孩子的话,说自己的话,这是语文教师的责任,这也是家长的责任。
孩子说概念的话。社交媒体的发达,手机屏幕成为孩子语文学习的黑板,抖音成为他们的课堂,社会习惯用语和网络流行语时刻在影响和改变孩子的一言一语,催生他们的早慧和老练,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孩子越来越多。但是这些话语只是模仿而来,只是客套而来,不是出自他们自己,没有经过他们的深思熟虑,呈现不出这个年龄段孩子思维语言的灵光智慧,内容比较肤浅,形式比较刻板。
孩子说空洞化的话。成人语言中不断设计提升的一套一套的套话向孩子渗透,主要是说教式的报告、演讲、讲座的灌输。可以看一看想一想,教育学生的一成不变的空话大话,各种教育宣讲会、各种形式的励志报告会,各种主题班会,一条一条的横幅标语,翻来覆去的励志金句唠叨,学生语言的稚嫩、个性、灵性,会不会受影响,被打磨,失去棱角和锋芒?学校老师是否要改一改?
以儿童的视觉,以孩子的思考,以少年的语言学语文,最主要的是把生活的语文,把语文的多彩完整地呈现给孩子,让他们自由采撷,自言自语,自我发展,自有一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