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笔抒怀大半生 说不尽的纸短情长
“我当通讯员六十六年!”
篮球是袁习耕老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乐趣
互联网时代,袁习耕却更喜欢一笔一划写文章
热爱书法的袁习耕写得一手好字
书法作品
《丹阳市报》通讯员证
本报记者 魏郡玉 萧也平 文/摄
“袁习耕同志,兹聘请你为我报特约通讯员。——丹阳市报社”。翻出1990年的丹阳市报通讯员证,袁习耕感慨万千。从《丹阳报》到《丹阳市报》再到如今的《丹阳日报》,袁习耕和这份报纸的渊源可以追溯到60多年前,从15岁起,袁习耕就开始了投稿生涯,至今已有六十六年了。
走进袁习耕家中,随处可见各类书籍,餐桌上还有许多杂乱的书稿。这么多年,究竟写了多少篇文章,袁习耕已经记不太清了。“每篇刊登出来的文章,我都会剪贴下来保存好,到现在已经积累了厚厚两本。我这个人有个脾气,不服输,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袁习耕声音洪亮,耄耋之年的身体仿佛蕴含着不倦的能量。记者翻看袁习耕这些投稿,几十年前的文字,如今再读,一点不过时,文风颇接地气,文字凝练干净。
“第一次写报道是1957年,那年15岁,我正读初中。”袁习耕告诉记者,那天是个星期天,他回到家,看到村子里十多岁的孩子用细青竹做弓,细绳为弦,把大人纳鞋底的大针用来对射,有一个小孩竟被另一个射中了颈部,鲜血立马就流了出来。他有感而发写了《危险的事情不要做》一文,投稿《丹阳报》被刊用了。“那时的报社地址在麻巷门桥。”袁习耕记得十分清楚。
自此,信心倍增的袁习耕不仅爱上了写作,也热衷于给各大报刊投稿,60多年来,给报社供稿成了袁习耕业余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
“夜半起来学犁耕,一脚浅来一脚深;犁碎星星二边分,耕随月亮往下沉;左耕右犁扶不稳,汗流浃背泥一身;猛听背后脚步声,原是队长站田埂;我问队长怎么耕?他说:方向要明,路线要正;我问队长耕多深?他说:一直耕到‘修’字根。”这是袁习耕在1969年投稿《新华日报》的一首《学耕》,那时的他立志耕耘,弃考务农,立志做丹阳的董加耕,这首诗便是他最真实的写照。那时,袁习耕还在《江苏青年报》上发表了《敢于挑重担》等多篇文章,在《镇江日报》上发表了《篮球之乡话丰收》《球迷》等多篇文章。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在我的耄耋之年,还要努力写稿。”袁习耕说道。
除了写作,篮球和书法也成了袁习耕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他的文章中,常常看到篮球比赛的内容:《南通男篮8号风格高》《丹阳“丰收队”决战金坛拿冠军》等。即使年过八旬,袁习耕仍然每天练习拍球,对他来说,篮球承载了他美好的青春回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