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走走

核心提示: 我六十年代初从学校走进军营,八年后又从军营回到学校,大半辈子搞教育,缺少工、农、商的经历。退休后因为晨练结识了一帮各行各业的老伙计。

■王霞云

我六十年代初从学校走进军营,八年后又从军营回到学校,大半辈子搞教育,缺少工、农、商的经历。退休后因为晨练结识了一帮各行各业的老伙计。

长期在县城工作生活,不知是因为“审美疲劳”还是“乡愁”,对城市的柏油马路、车水马龙和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产生一种厌倦感,退休后我便来到乡下老家居住。老家宾城是个“风水宝地”,距丹延公路两公里,“村村通”公路穿村而过。上世纪六十年代修筑的“基干路”纵横交错。道路两旁一排排一行行的水杉及村庄周围的香樟树、桂花、杨柳遮天蔽日,真可谓:“白天不见村,夜里不见灯。”六七十年代靠“人海战术”肩挑人担硬是在平地上筑起了一条长约四公里,宽七米多,高三四米,笔直的抽水渠道横亘在村庄西面。这渠道小半边是水渠,大半边是宽敞道路,中型拖拉机、卡车都可自由行驶。渠道两边也被高大树木遮掩着,远看像一条不见首尾的绿色长龙,顾名思义,叫“洋龙埂”。

这“洋龙埂”如今是我们老年人散步、晨练的好去处,每天都要来回走一趟。一边领略老一辈“公社社员”战天斗地的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一边呼吸着树林里富含负氧离子的新鲜空气。脚下黄褐色的土路,因其地势高雨后不积水就成了软硬适中的“水板路”,像天然的“海绵路”,走在上面惬意得很。走着走着总能碰到这么三三两两的几群人。因为年龄相仿,又天天碰到,先是面带微笑,后是点头致意,然后慢慢地就招呼上了:“老伙计,咱们一道走走吧。”原来这些老人都是周围邻村的。说来也巧,这些人中有的还沾亲带故,有的还是同校不同班的同学,有的是同年参军但不在一个连队的战友,有的是我朋友的邻居……于是我便成了他们中的一员,加入了“一道走走”的晨练队伍。

加入到他们队伍中间,我的晨练更规范了:一是准时准点每天早上在“洋龙埂”与镇道结合处集合,说几点就是几点,时间观念很强。二是雷打不动,一年365天除大风雨雪天,仅新春正月统一休息五天,平常小雨都打伞坚持。即使疫情期间也没停止,大家约法三章:戴口罩,散步保持距离,家中有“阳人”主动退出。每天行走二三公里。这样的锻炼已坚持了十来个年头了,对身体的好处当然不言而喻。

一个人散步难免寂寞,一群人一道走,围绕共同关心的话题边走边聊,内容丰富,聊得开心,大家受益。老李是我们的领头人,也不知道是缘于他那魁梧的身材,还是他那能言善辩的口才,还是退休前曾是浙江某企业的党委书记职务使然,他平易近人,十分关心国家大事让人敬重。央视“新闻联播”“海峡两岸”,他一期不落,每天往往都是他先开口,国内外重大新闻,他总是侃侃而谈,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满满的正能量;老王原是部队的卫生员,退伍后任大队赤脚医生,虽只有高中学历,但他博览中西医典籍,又有几十年行医经验,在当地颇有名气。时常给大家讲点养生知识,每年镇医院体检后,他会一一解答关于肺结节、肠息肉、心脏早搏等问题,消除大伙的疑虑和担心;年近九旬的大老王退休前是邻县一个乡的供销社主任,他经历了农村“土改”“合作社”“人民公社”等重大事件,对村庄沿革,领导更迭,水利道路变迁记得一清二楚。他绘声绘色地讲起那些过往的人和事,如数家珍,让人心驰神往;小王前年刚从镇中学退休,是镇上有名的外语教师。老张孙子英语常“挂红灯”,想请王老师辅导,王老师满口答应,免费送教上门;老唐曾是县城某建筑公司的水电工,不善言辞,但干起活来干净利索。他说:“你们水电有问题,找我!”因此大家水电方面的事基本都是他来解决。他不失言,谁家水电坏了他随叫随到,除有时收点材料费,劳务费分文不取。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弄不懂或拿不定主意的事,大家都喜欢在散步时提出来。比如有人提出房子装修墙面是贴瓷砖好还是用塑料扣板好,经过一番争论马上就可以得到热心满意的回答。再如周围哪家便民饭店的菜肴性价比高,附近哪家浴室服务态度好,助浴擦背更正宗,更是小菜一碟。

当下,老同学、老战友、老同事,“聚会”渐成时尚。我们这帮老家伙一年半载地也到一起小聚。去年年逾八旬的老王做东,他端起酒杯说:“年轻时,五湖四海各干各的,退休了我们能在一道走走,安度晚年,为了缘分,我们共同举杯!”此时大家举杯都由衷地笑了。这些人虽然职业不同,文化水平有高低,退休待遇有优劣,身体状况有差异,但额头上那舒展的菊花纹却同样灿烂可爱。

是的,青葱时代,有的外出学艺,有的走进绿色军营,有的经商办企业,有的留在农村这广阔天地。如今我们从天南海北聚到一起,早上一道走走,相互帮助,锻炼了身体,愉悦了心情,这就是自由闲适的慢节奏老年生活,也是安顿老人心灵的精神家园。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