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起全市首家村级书法协会后,一批爱好舞文弄墨的老农纷纷拿起笔杆子,在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中,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文化传播者——
高新区双合村:浓浓翰墨香 添彩新乡村
本报记者 蒋须俊 通讯员 舒畅
“我们每月都定期来这里挥毫泼墨,相互切磋交流,可以说是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近日,在高新区双合村书法协会活动室,92岁高龄的村民孙石山正在练习书法,看上去依然精神矍铄。记者环顾四周,只见墙上挂满了“再创新辉煌”“百年初心人民至上”“奋斗百年路永远跟党走”等会员创作的主题鲜明、贴近时代的书法作品,散发着沁人的墨香,让人感受到乡村浓浓的文化气息。
双合村书法协会成立于2018年12月8日,是迄今为止我市唯一一个以弘扬书法文化为主的村级群众文艺组织。协会会长马玉林是一位退休老支书,曾任横塘影剧院经理。他告诉记者,筹建村级书法协会,得到了双合村“两委”的大力支持,村委会不仅提供笔墨纸砚等用品,还专门辟出一间活动室作为协会固定场所。“13名会员中,除了几位退休教师、退休工人,其余都是农民。”马玉林说,近5年来,协会活动一直没有间断,最初是每月逢八开展活动,后来因为疫情等原因,改为如今的每月至少一次交流活动。
村里有了书法协会,为当地书法爱好者搭建了一个活动平台,提供了一个切磋交流和展示才艺的舞台,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兴盛。马玉林说,协会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会员到邻近的陵口镇书法协会和市美术馆、文化馆以及开发区大泊书画协会等地参观交流,同时邀请市书协领导上门传经送宝,帮助会员提升书法水平。去年,双合村书协有3位农民的书法作品入选“印象曲阿”丹阳市群众美术书法大赛优秀作品展。从2019年起,每年临近春节,会员们还为村里的党员及企业开展义务写春联、送福字活动,每年撰写春联超过400幅。
74岁的村民景国生,是一位种田“老把式”,加入村书法协会后,坚持临帖,进步很快,如今他的一手楷书已经得心应手、挥洒自如。85岁的景风鸣指着自己写的“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金句书法作品,深有感触:“我是看着村里私塾先生写春联长大的,从小就耳濡目染,对书法产生了浓厚兴趣。不仅勤于练习,还与一帮书法爱好者经常交流探讨,自己的书法技艺得到很大提升。同时,通过以书会友和书法作品展示交流,我还成了助力乡村振兴的文化传播者。”景风鸣乐呵呵地说,练习书法不但是自娱自乐、修身养性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他的精神家园。
记者在双合村采访时,巧遇市书法协会顾问颜金荣、周国正在对会员书法作品进行点评指导。88岁的颜金荣是我市资深书法家,对双合村书协近5年来开展的活动颇为赞赏。他认为,村级领导班子重视支持是村级书法协会建设的有力保证;作为协会领头人的马玉林,在身体不大好的情况下,凭着自己的威望和一颗奉献之心,积极为弘扬书法文化而尽心尽职、发挥余热;村里很多老人不是在搓麻将打牌中消磨时光,而是主动拿起笔杆子,钻研书法技艺,这些都让人为之感动与欣喜。“双合村建起村级书协这一典型,在我市乡村文化建设上是一个创举。”颜金荣期望通过其示范和带动,让全市乡村传统文化火起来、亮起来,更好地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我还为协会请了两位‘高参’,为打造书画特色村助力。”颜金荣指着身旁的周国正和另一位叫胡木金的老者介绍,他俩一个是在市老年大学教授书法18年的老师,一个是从乡镇人武部长退休后自学绘画并取得不俗成绩的“老画迷”。一旁的双合村村委会负责文体工作的村干部尹兰芬表示,书画是艺术,更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今后的村级文艺活动将创新书画艺术表达形式,吸引中青年农民和下一代加入其中,让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只有农村文化发展了,才能为乡风文明注入正能量。”双合村党委书记景建军介绍,近几年来,双合村在发展特色农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和打造美丽宜居村庄建设上“多管齐下”,唱响了产业兴、村庄美、村民乐的强村富民“合欢曲”,全村已有3个自然村创成生态宜居美丽村庄。“依托书画文化活动载体,我们要进一步传承文化经典,使翰墨飘香的传统文化浓起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好地展示新时代农民的精气神,让美丽乡村建设魅力十足。”景建军说。
上
一
版下
一
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