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渭鑫操控无人机开展小麦穗期“一喷三防”作业。记者 须俊 摄
本报记者 蒋须俊 通讯员 陈新辉
春和景明,田野吐绿。穿行在丹阳高新区广袤的田野上,正值抽穗扬花期的小麦长势葱郁,在春日的阳光下,呈现出一片绿如毯的生机勃发景象。记者欣喜地发现,除了忙碌的种田“老把式”外,田间地头还活跃着一些年轻人,一张张年轻的面庞,在阳光映照下格外精神。他们就是高新区的一批“新农人”。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更需要培育壮大一支懂农业、爱农村、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民队伍。
从昔日离乡跳出“农门”,到如今返乡扎根田野;从原先的种田“门外汉”,变身为现在的农机操作能手和智慧种粮的“闯将”。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高新区一批知识型新农民,正紧抓春耕备耕之机,铆足干劲,以昂扬的姿态谱写一曲稳粮兴农促增收的田野交响曲。
白奥奥:当好家庭农场机械化作业的总调度
在双合村明二家庭农场一方连片的小麦基地,25岁的白奥奥正在地头查看小麦长势,并对晚播小麦田块穗期病虫害的无人农用机飞防进行路线规划。“我农场种植了650亩小麦,目前,早播小麦以赤霉病为主的穗期‘一喷三防’两次用药防治已经结束,晚播麦的第二次穗期病虫害防治也将适时展开。”白奥奥告诉记者,他的岳父庄明二是一位种田“老把式”,去年,为发挥家庭年轻劳力在粮食生产上的主力军作用,促使家庭农场稳健发展,岳父主动放手给他们小夫妻压担子,将田管技术以外包括农场所有农业机械管理和作业任务,交由他和妻子负责打理。“我们除了积极参加市里的各类农机化培训外,还通过田间操作不断提升农机作业水平。现在我对农场的插秧机、拖拉机等大型农机的驾驶都能得心应手。新添置的两台农用无人机,在稻麦生产的飞防作业上更显威力。”白奥奥说。
种粮除了围绕全程机械化和智能化降本增效外,调优品种结构,稳固做好“订单”农业文章,是明二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的一条路径。白奥奥介绍,今年,农场继续与市麒麟种业挂钩,开展300多亩种子稻的繁育种植。同时,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好优质高产水稻品种,走稳水稻生产的绿色高质高效之路。
裴勇:“种粮+农机服务”走稳农场增收路
走近横塘村一方小麦基地,伴随着麦田上空“嗡嗡”的飞响声,一位年轻小伙正在操控指挥一架无人机喷药。他就是祥泽家庭农场30岁的裴勇。
提起回乡种粮、甘当“新农人”,作为大专毕业生的裴勇认为,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时代的召唤。“我大学学的专业是医药专业,原本也想在大城市闯荡一番。但我看到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业农村正在发生喜人的变化。”他告诉记者,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发展绿色高质高效粮食生产前景广阔,可以说是朝阳产业。父亲一直是村里的种粮大户,随着年龄渐大,有点力不从心,再加上父亲的家庭农场平时也缺人手,他就萌生了回家帮助父亲打理农田的念头。
“到目前,我农场200多亩小麦赤霉病防控总体战两次用药防治已经结束,正为周边缺机械的大户开展飞防服务。”裴勇说,当下的春耕备耕工作中,防好小麦赤霉病保障夏粮丰产丰收是关键,紧接着就是培肥营养土、抓紧做好机插秧育秧准备,春季田管和备耕工作丝毫麻痹不得。
从大学生变身“新农人”,裴勇在农田实践中虚心学习,不仅学会种田技能,还向“慧种田”要效益。说起正在使用的农用无人机,已是农田飞防“行家里手”的他侃侃而谈,“通过几年来的更新换代和提档升级,我现在使用的最新款大江农用无人机功率大,其飞防喷药的载重量比原来的机子增加了一倍,而且操控性能好,防效水平高。”当记者问他种粮效益如何时,裴勇算了一笔账:“我从事农机耕作的社会化服务面积一年有1000多亩,无人机飞防作业服务面积也上千亩,单农机综合服务一年有10万元,再加上家庭农场稻麦两季每亩净收益500元来算,一年种粮加农机服务的总收入可达20余万元。”
依靠科技兴农,推进粮食生产无人化农场建设,发展智慧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方向。裴勇表示,作为一名“新农人”,他将接续奋斗,用青春逐梦希望的田野,为多种粮种好粮,端稳中国粮食饭碗多做贡献。
朱渭鑫:农机修理工成为种粮新秀
永福村朱甲自然村轩毅家庭农场主朱渭鑫,是一位35岁的新型职业农民。记者见到他时,他刚参加完市里组织的农机职业技能培训班归来。
轩毅家庭农场成立于2014年3月,成立之初,朱渭鑫承包的农田只有170亩,主要用于稻麦轮作,2018年为了提高效益,他将土地承包面积扩大到了目前的360亩。通过近年来的农机装备投入,如今他的农场拥有拖拉机2台、插秧机2台、植保机1台、烘干机2台、农用无人机1架,以及若干辅助机械,基本实现了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
朱渭鑫坚持适度规模化种粮已有整整10年了。2005年,初中毕业后的他原先从事农机修理工作,因为父母经常去外地开展收割机跨区作业,他便跟随他们走南闯北。“虽然农机兴机富民工程,让本地不少农机手走上了跨区增收之路,但后来随着从事农机跨区作业的人越来越多,这方面的效益受到了压缩,当时就想到了转行。”朱渭鑫说,碰巧在2013年的时候,村里的土地承包合同到期,不少小农户不愿意继续种田了,他便接手承包了170亩地,走上了规模化种粮之路。“种田虽然辛苦,但是要比在外奔波好很多,时间方面也更自由,这是吸引我种田的主要原因。”
朱渭鑫告诉记者,当下市场粮价不高、种粮综合成本居高不下,如何围绕节本增效做文章,减少用工、降低成本是促进种粮增收的关键。随着政府推进粮食生产无人化农场建设力度的加大,未来粮食生产走向精准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是个发展趋势。在推进智慧农机发展方面,他期待相关技术成熟后,在适当降低成本运营的情况下,逐步迈向粮食生产类农场的无人化和智慧化管理,让科技种粮之路越走越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