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加快推进农机化转型升级和全程全面高质量发展
今年再建5个粮食生产“无人化”农场
本报讯(记者 须俊 通讯员 秋忠) “小麦已进入扬花抽穗期,我农场4000多亩小麦开展穗期‘一喷三防’工作,采用的是农用无人机进行飞防作业,不仅田管效率高、防效好,还省力省时又省工。你看,农田渠道边安装的首批智能灌溉系统也即将启用,届时我们这个省级粮食生产无人化农场将在镇江市第一个实现农田灌溉与排水的智能化管理,助推整个基地的粮食规模化经营走向全程机械化、科技化、智能化。”昨日下午,在位于丹阳高新区园艺产业园内的江苏年豊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小麦基地,公司副总经理庄玉明指着绿油油的小麦一脸喜悦地说道。
去年以来,我市以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建设为重点,推动机械强农。为强化政策扶持,市财政专门出台奖补办法,对粮食生产“无人化”农场、农机农艺融合示范点和特色农机服务组织创建实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对通过丹阳市级粮食生产“无人化”农场验收的建设主体,市财政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对通过市农机农艺融合示范点验收的建设主体,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通过市特色农机服务组织验收的建设主体,给予一次性奖励2.5万元。同时,不少镇(区)也争取配套资金予以支持粮食生产“无人化”农场、农机农艺融合示范点和特色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形成了省、市、镇三级共同推进创建合力。
截至去年底,全市已在年豊农业建成省级粮食生产“无人化农场”1个,在访仙、司徒、陵口三镇建成市级粮食生产“无人化农场”3个;建成特色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2个、“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3个、农机农艺融合示范点2个、特色农机服务组织2个。我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4.6%,其中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95.3%、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70.2%,入选“第一批江苏省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智能化典型基地(园区)”2家。
何为粮食生产“无人化”农场?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市粮食生产“无人化”农场创建具体要达到“六化”标准。一是人员专业化。农场要有2名经过培训且熟练操作、维护智能农机装备的专业化技术人员,能够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农人”。二是装备智能化。应配置具有远程监控、自动导航、无人/辅助驾驶、全路径规划功能的动力机械、耕整地、种植(栽插)、植保、施肥、收获等智能农机装备不少于7台(套)。三是管理信息化。“无人化”农场应建有智能农机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基地农机作业及生产信息的可视化、智能化管理和信息化调度。四是农田“宜机化”。田块总面积不少于500亩且相对集中,单个田块的长度不小于80米、宽度不小于30米。农田符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具有完备的灌排设施,能够方便大型智能农机进出作业、调头转移等。建有智能农机装备停放库房等设施。五是作业精准化。所有智能农机装备实际用于农业生产且能够实现大田作物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精准化作业。智能农机作业至少覆盖4个以上环节(含4个环节)。六是机艺融合化。粮食生产“无人化”农场应有农机农艺融合生产作业规程,在新品种、新装备、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方面起到标杆示范作用。
据了解,今年,我市将全面完成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建设工作,加快推进农机化转型升级和全程全面高质量发展,力争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5%以上,特色农业机械化率达到75%以上。同时,以数字农业建设为重点,加快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加快传统农机智能化改造升级。2023年,全市计划推广智能农机装备250台,在延陵、珥陵、丹北等镇区建设粮食生产“无人化”农场5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