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看尽丹阳颜 ——岁末走马云阳大桥、西门老街

■吴建远

一桥飞架东西,天堑又变通途。

因大运河实施“四改三”,云阳大桥不再符合通行要求,规划重建。尔来数年,旧貌换新颜。

寒风中我们登上大桥。桥栏杆上雪白的浮雕图案,正是丹阳象征:朝阳之丹凤,翩跹而飞舞。桥头雕塑仍是原先的南朝石刻神兽天禄,洁白石身,颈缠红绸,那是上午剪彩所用。巨大的蓝色桥拱,映着空中的棉花云,上午的大红地毯,桥下的滔滔运河水,与缤纷车辆人群,两岸高楼大厦,一起构成岁末丹阳新景。

霓虹璀璨之际的大桥,更是流光溢彩,如诗如画,仿若彩虹惊现夜空,蓝桥横跨银河。

抚今追昔。当年“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今朝何尝不是繁华富庶,人文荟萃。

城区,一面是现代化新桥长虹飞架,一面是旧文物石桥古色古香。

云阳大桥向西,麻巷门桥南侧,是明代通泰桥。高高的大拱,古老的金山石横铺的极宽的桥阶。桥上后砌的六角攒尖顶木亭,一见而叹为“有亭翼然踞于桥上者”。通泰桥今日更多是起文物古迹观瞻作用,游客赏景于桥上,市民休闲在亭中。

运河自北向南,人民大桥、云阳大桥、南二环大桥、齐梁路运河大桥等;内城河自西向东,宝成桥、土桥、三思桥、来秀桥、寺前桥、通泰桥、开泰桥等,共同凸现我水乡特色,扮美我丹阳新城。

2016年,丹阳西门大街整改规划出台。

笔者次年曾游西门老街。询问住户老太,知云阳楼早先就有残留古城墙。是年修建一新。登城墙,瞰远景,心胸为之舒展。

今日临城墙,见新悬长联,甚是应景:“楼阁护丹阳雪送春归迎春新启封缸酒;风云环赤县灯辉福到接福恰逢追梦人。”

穿城门,到老街。西门正是凤凰涅槃之时。

西首是胡家老宅。胡宅西墙,普通平房,到另一面才见高高山墙真容。暑期读过谢小美女士的《西门胡家抗战中的逃难生活》,娓娓述来,苦难的战乱生活,平民中的硬骨头气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文中的西门胡家,不知是否此处?

瞥得街南侧前方有马头墙凸现。返程经内城河畔,见得正面形象。趋近去,墙上挂牌“清代查氏民宅”。同行提醒:是否查文清曾住过的老宅?想来倒有几分可能:1986年金庸丹阳行,曾到位于西门的清代县衙旧址。但又不是。

转入宅东小弄,穿过腰门,院中有一二老树,北面一排老宅。忽然记起:4年前曾从对面正街小巷拐进,惊艳于此院某户,一缸蜡梅正玲珑一片。当时娇嫩的梅瓣,缕缕的清香,独特的盆景,爱煞我也。不意此次反向而来,不期而遇。可惜不见了芳影——缸已破,梅已去。料来主人也与我一般,爱煞宝花,移植走了。

一路过去,尽皆残砖断石。但我们看久了老街,见到这熟识的街两侧低矮而平整的木椽屋檐,即生无限钟爱之情。

北弄一间木楼老宅,地上一本遗弃的影集,掉色的照片记录着往昔流金岁月。

中段正仪坊,是明代为表彰尚书、乡贤姜宝而建。巨大花岗岩石柱,中间横架长石,额“黼黻文明”,意谓经过此坊时要衣冠整齐,肃然起敬。正仪坊一直屹立此处,已成为道德的高标,礼仪的象征,西门的荣光。

最东“西门大街”文保碑处,是老街标志性建筑警钟及城西救火会遗址。我们鉴赏,看似粗拙的门楼,图案实也不俗:罗马式拱券,科林斯柱头——像盛开的花朵一般。

而2017年的一则与此有关的消息《丹阳136年前的消防古碑被购回》,展示了新世纪里的丹阳速度与丹阳风貌:“我市水晶山民俗文化展览馆,获悉一块收购自西门大街的‘金斗铺义学水龙会碑’,从民间流落至古玩店,面临流失他乡之危险,遂积极出资收购,并予展出,让市民了解发生在丹阳西门的义学水龙会历史。”

三思桥街东某老宅,有10年以上时间无人居住了。墙上爬满长藤。爬山虎也红艳艳的。牵在谷树上的白英,红玛瑙似的晶莹剔透。

原有住户皆已入住“广厦千万间”。西门老街终将脱胎换骨,惊艳世人。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