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下闲语
扫一扫大家院 做一做公益事
周竹生
退休之前,忙工作。从早到晚,从星期一到星期七,一年至少三百六十天,不是跑东跑西,就是写这写那,也不知道忙什么,很忙。
退休之后,规划余生。做点什么呢?补课,公益课,之前做得太少了。现在做一做志愿者,做一点公益事。怎么做?先从家门口做起,先从容易的做起。
小区独栋楼没有物业,之前有人收费保洁,后来年纪大了,不做了。门前大院可以一日不扫,三日呢,一周呢?垃圾遍地。居住之地,总不能捂着鼻子,皱着眉头,在灰蒙蒙的过道脏兮兮的院子里穿行吧?
自扫门前灰,自扫自家院。拿定主意,准备扫把、畚箕,戴上口罩,出门义务劳动。
从楼道开始,从上到下,一层一层的楼层,一道一道的楼道,烟头、纸屑、灰尘逐一清扫,院子里的烟头、杂物、塑料袋、丢弃口罩、宠物粪便彻底打扫。把废弃不用常年堆放的杂物清除掉,把随意停放的电动车、自行车摆放整齐,把小区半人高的垃圾桶周围散落的垃圾扫拢入箱,把东倒西歪的垃圾箱扶正。
这么一通操作,从上到下,干净了,整洁了。打扫结束,把扫把和畚箕归并在一起,放在院子一角。我的想法是,不是扫一次,以后要经常扫,总之要保持大院和楼道的干净卫生。否则跟不上文明城市创建的要求,也对不起自己的身份。一个可以在脏乱差环境里坦然自若、无动于衷的人,跟现代人社会人文明人是不是有距离?面子上会不会被打脸?我想一旦被人家知道了,让人家评论起来,人家总是有话要说的。就如一个走出去很光飘的人,脸上光彩照人,身上纤尘不染,到了这个人的房间,满屋尘灰,乱七八糟,该作何想?
你脚走过的地方是一块干净的地,你手到过的地方是一方整洁的面,你眼见的是一片美丽的景,人和环境一样美,要么就是别人已经为你打造和服务,要么就是你也参与打造和服务,有你更美,有你真好,越多越好。
我放在院子一角的扫把有人接手了。也是和我一样,退休的。我们约定,今后我们做保洁,谁有空谁打扫,保持楼道大院不脏乱。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看起来的一件小事,明代朱伯庐在《治家格言》中写在了头条。
更早的年代,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发问从东汉问到了现在。东汉时有一少年名叫陈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业。一天,其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的院内脏乱不堪,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无言以对。
多年前担任江苏省教委副主任的周德藩曾经提倡的素质教育五好要求:“扫好地、写好字、读好书、做好操、唱好歌”。极为朴素,极为实际,极为赞同。扫好地,勤劳本色就开始传承,动手能力就开始培养,服务意识就开始形成。愿不愿意扫地,有没有扫地的好习惯,确实可以看出一个人身上的某种素质。
把一处住所住得像宾馆而不像猪舍,表面上靠的是一个扫把,实际上是扫把背后人的勤劳,勤快背后人的环境意识,环境意识背后的为人为己的服务意识。
一个人的价值和作用,怎样衡量?当然创业兴业是价值,创造发明是价值,著作等身是价值,而服务大众,服务社会,也是价值。相比较而言,为个人奋斗和为他人服务,价值的含金量也是有所区别的。
我们一辈子为自己发展,为养家糊口忘我工作。除此之外,抽出点时间来,做一个志愿者,做一点社会公益,承担一点社会责任和义务,除非是偶尔的组织发动必须参与之外,个人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形成习惯的,目前已有,但是真的不是很多。
意识到这一点,赶紧弥补。退休了不是退到家里,而是要融入社会,在职场以外的社会广场上找到自己的位子,力所能及,尽力而为,发光发热,发挥余热,做志愿者,做公益事,做公益人。
不妨碍人,能够帮助人,助人为乐,自己快乐,善之始也。不害人,能够成全人,成人之美,善之善者也。在单位制度约束下,在规范管理下,有拘有束,把工作做好不坏事,当然很好。回到社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能够做一点好事,甚至对过往的糊涂失误做一点弥补,心中欣慰,心有安慰。看到我扫地,邻居一句“是要向老师学习”,让我觉得心里热热的,扫地也有价值。能为他人做点事,就是自身的价值。
学到老,悟到老,做到老。做点小事,做志愿者,做公益者,做行动者,对他人有益,对社会有益。
做起来,从发挥余热开始,从扫一扫门前大院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