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韦云龙正在田间观察小麦长势。记者 姚磊 摄
本报记者 姚磊
新春伊始,万物复苏。在珥陵镇珥城村飞云家庭农场成方连片的小麦种植基地内,800多亩小麦长势嫩绿,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而这些小麦的主人,正是当地60岁的种粮“老把式”韦云龙。这几天,他忙得不亦乐乎,在做好冬春季田管的同时,还在全年种植规划上做足了文章。“新的一年,我打算继续贯彻适度规模经营理念,除了种好粮食,还要在芹芽的开发与种植上下功夫,力争取得新突破。”韦云龙说。
“早”字当头,做好冬春季田管
“咱们农民种粮食,最忌讳的就是拖拉,俗话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韦云龙告诉记者,春节一过,他就从过年的松弛状态中恢复过来了,全身心投入冬春季田管当中。由于最近天气预报显示会有间歇性阴雨天气,他提前清了沟、理了墒,“对沟系不通、田头出水沟未开通或地势低洼易积水的地方,我都进行了疏通,以此来保障小麦的平稳生长。”
在小麦的化除和施肥上,韦云龙也做了准备工作。他告诉记者,年前他已对100亩早种小麦进行了化除,眼下其他田块的小麦也已长出了嫩绿的苗,进一步化除和追肥便提上日程。“上个月,我订购了20吨氮钾肥,目前已经全部准备到位。下过雨后,土壤湿度正好适合小麦对氮钾肥的吸收,到时候我将和儿子‘父子兵’齐上阵。”韦云龙说道。
降低人工成本,做好适度种植
如今,较高的种田成本已经成为制约家庭农场高效发展的重要因素。在韦云龙看来,人工成本相较于田亩租金和农药化肥等农资成本,压缩难度更小、可压缩空间更大。他告诉记者,目前在田间劳作的工人,平均日工资已经涨至每人350元,而一些农机手,每人的平均日工资已经涨到500元以上。去年,飞云家庭农场在人工成本上一共花费了4万余元,创下了农场新高。
“经营一个家庭农场,如果在农忙时雇用过多劳动力,那么在成本的可控性上就会超出预期,也就是说,人工成本的增长将与种粮收益不成正比。”韦云龙向记者分析,家庭农场的本质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或生产经营者的经营主体,如果工人使用过多,将违背其本质,甚至造成本末倒置。
对于该问题,韦云龙在今年也有了明确的解决思路,即降低工人使用率,做好适度规模经营。要给家庭成员足够的操作空间,就得在农业生产上适当拉开跨度,又以不耽误农时为宜。“例如,今年我农场的小麦在种植时分了早中晚三个批次,这样在化除和追肥时我和家人便有了充足的时间。”韦云龙说,另外,他还于去年投资购买了一台植保无人机,通过现代化农机分担一部分劳动压力,“从今年开始,我的粮食种植规模要逐渐减少到500亩以下,进一步压减种粮成本。”
发展芹芽种植,开展多种经营
芹芽,是韦云龙在安徽合肥考察时发现的蔬菜品种,考虑到本地没有人种植,他便大胆引进,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去年,他在自己的种植基地内腾出了15亩空地,专门进行了试种。在总计投入了8万元后,这15亩芹芽虽然长势不错,却最终因为保暖设施没跟上,损失不小。
总结第一年试种经验后,韦云龙仍然对芹芽充满信心,并表示今年还将继续尝试。“首先,这一蔬菜品种对于本地人来说非常新奇,而且它的口感不错,容易在市场上打开销路。其次,它在生产过程中,比较省工省力。”老韦向记者介绍,芹芽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是稻草、农膜轻型压盖种植法,不再依赖于水池,最关键的是,种植芹芽所需的劳动力要明显低于水芹,“种植芹芽的劳动力要求比水芹少一半以上,价格也高于水芹,应对目前的农业大环境是再好不过了。”
而韦云龙最为看中的一点,便是它能够帮助飞云家庭农场调整种植结构,让农场的经营模式更健康。老韦说,多种经营模式是改善目前种粮效益低迷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他缩减粮食种植规模必须倚傍的新产业。“芹芽成熟后平均亩产在2000斤左右,每斤可以卖到十多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有了去年的经验作参考,今年在种植上就能避开技术盲区,获得更大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