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谜大王”创作千余条灯谜迎元宵

核心提示: 为迎接传统节日元宵节,近段时间,丹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云阳灯谜代表性传承人林同军老人以兔生肖、党的二十大相关热词、丹阳古今名人等为题材,创作了千余条灯谜。

a0a9e39e73140a019fe0527af85bcbaa

图为林同军在电脑前创作灯谜。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记者 马骏

“不日晚点到(打一字)——谜底:兔;差一点变成兔子(打一口语)——谜底:免了;兔子不吃窝边草(打一成语)——谜底:舍近求远……”为迎接传统节日元宵节,近段时间,丹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云阳灯谜代表性传承人林同军老人以兔生肖、党的二十大相关热词、丹阳古今名人等为题材,创作了千余条灯谜。

灯谜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人们训练思维和语言的一种巧妙方式。灯谜起源于古代的隐语。两宋时期,元宵佳节,人们在繁华的街道和店铺悬挂花灯,一些文人雅士将谜语贴于花灯之上供人猜射,“灯”与“谜”结合,故称之为灯谜。灯谜因为难猜,就像射虎一样难中,所以人们也形容灯谜为“灯虎”,猜灯谜为“射虎”“打虎”。

“从1985年开始接触灯谜到现在已经快40年了,灯谜早已成了我生活中最大的乐趣。”春节刚刚过去,元宵节即将到来。这段时间,林同军经常在书桌前苦思冥想,一坐就是一整天。冬日的暖阳透过窗户洒进房间,这是林同军一年中最为忙碌的时候,只见他时而翻阅灯谜旧书,时而在笔记本上写上三言两语,时而又在电脑上搜索一番。不一会儿,几条灯谜便被林同军创作出来,寥寥数语,耐人寻味。“比起猜灯谜,我更喜欢创作灯谜。”一番斟酌后,林同军望着本子上那几条灯谜,露出满意的笑容。

古稀之年的林同军已白发苍苍,但一说起灯谜就意气风发。“灯谜是我最大的爱好,也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之一。”翻着手边和灯谜相关的书籍,林同军聊起了他和灯谜之间的故事。

1985年,林同军第一次接触到灯谜。“当时我看灯谜,越猜越觉得有趣,瞬间就对灯谜着迷了。”林同军说,自那之后,他就开始订阅和灯谜有关的报纸和杂志,细细研读,只要有空闲时间,他就独自一人琢磨灯谜。

“起初,我只是猜灯谜,后来开始创作一些灯谜,并向一些谜报和杂志投稿,每当看到自己的名字在报纸上或杂志上出现的时候,就觉得特别有成就感。”越是接触到更多的灯谜,林同军越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于是,已过不惑之年的林同军决定上灯谜学校。之后,林同军又与丹阳的灯谜爱好者一起,成立了云阳谜社,并创刊《丹阳谜花》,当时全国各地甚至一些东南亚国家的灯谜爱好者都纷纷投稿。

今年78岁的林同军是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委员、云阳谜社社长,人称“灯谜大王”。在过去的30多年里,他创作灯谜近万条,刊登在国内各类报纸和杂志上。2018年9月,林同军成为丹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云阳灯谜代表性传承人,在2019年11月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灯谜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上,林同军受聘为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灯谜学术委员会谜艺顾问。

以往每年的元宵节,林同军都会为元宵灯谜会创作上千条各种灯谜,已经坚持了30多年,成为欢度元宵节的特色节目。“灯谜的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万事万物都可以成为灯谜的素材。通过创作灯谜、猜灯谜,人们可以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也能给生活增光添色,使之更为有趣。”林同军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灯谜的内容也会随之变化,一些网络用语、年轻人推崇的新事物,都会成为灯谜的素材。不过,诸如元宵节民俗故事、生肖、乡土文化等内容,始终是灯谜的素材,“灯谜属于中华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丹阳的特色,我们有责任把这一文化特色传承好、发展好。”林同军说,接下来,他将会和谜友们一起,将灯谜呈现在更多人面前,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爱上灯谜,让灯谜文化一直传承下去。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