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琴
“因为排队插队问题起纠纷,两家人大打出手无人敢上前劝架,其间有小孩一直在哭着喊爸爸妈妈……”近日,一网友用手机拍摄一则多人打架互殴的视频,将其发布在某短视频平台上,并打上“反对一切暴力行为”等标签。该视频一经发出即引发热议,短时间内评论数过万。
随着智能手机及短视频平台的发展,不少社会热点事件都是这样通过手机拍摄视频曝光发酵而来,如“高铁霸座男”等类似的曝光视频对大众来说并不陌生。不可否认的是,此类曝光视频一经发布,依托短视频平台强大的影响力和触达范围,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引起舆论关注和讨论。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讲,这种正义之举的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事件的解决,对于社会不良现象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
然而,在此类曝光视频越来越多、甚至成为“流量密码”的同时,也有不少人质疑:拍摄视频曝光是否会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有些拍摄者对视频进行剪辑、文字引导,甚至高呼进行“人肉搜索”,又是否违法?
事实上,这种以“曝”制“暴”的维权方式的确存在很多容易忽视的侵权问题。
首先,在未经他人同意的情况下,擅自拍摄他人且发布在公共平台上的行为不仅侵犯了当事人的肖像权,也带来了侵犯他人隐私权的风险。民法典规定,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因此,即便是出于正义或监督的目的,若拍摄者未将视频当事人的脸部及其它涉及隐私部分作马赛克等技术处理,随意拍摄他人的行为极易泄露当事人隐私,使拍摄者陷入违法侵权风险。
再者,部分企图“带节奏”的人恶意扭曲事实或未能完整反映事件经过,将视频剪辑加工过后发布,并附上带有个人主观情感的文字。这类具有强烈引导性和煽动性的视频一经发布后,便会迅速引发舆论关注和讨论,使视频当事人陷入舆论风波之中,给当事人带来侵害名誉权的风险。
在社交媒体日渐发达的现代社会,利用短视频等公开平台曝光社会不良现象的正义之举的确能起到惩恶扬善的作用,有助于推动社会文明和法治的建设。但以“曝”制“暴”的维权方式也往往伴随着对他人隐私权、肖像权等权益的侵害,甚至可能构成对他人的侮辱、诽谤,稍有不慎,便会触犯法律红线。
值得注意的是,媒体调查发现,大多数人刷到这类曝光视频的第一感受便是谴责视频中的不良行为,而并没考虑到视频的真实性和拍摄行为的侵权问题。由此可见,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向公众普及相关法律规定,提高公众法律素养;同样,各类短视频平台也应当对此曝光类视频严格把关;最重要的是,作为维权一方,民众个体更应多一些法律意识,通过合法合规的渠道维护权益,避免陷入侵权纠纷。
因此,以“曝”制“暴”的曝光类视频也应当遵守法律红线,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