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兴农,绿色发展促振兴

核心提示: 今年,我市又有3个村列入镇江市推广“戴庄经验”、开展生态循环农业试点村,围绕建设生态轮作模式、农田土壤改良、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等项目,因地制宜探索各自生态循环农业之路。

生态兴农,绿色发展促振兴

——探访我市3个镇江市生态循环农业试点村

图为金桥村农民在撒施醋糟有机肥

本报记者 须俊 通讯员 马雨秋

实施生态循环农业,是助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今年,我市又有3个村列入镇江市推广“戴庄经验”、开展生态循环农业试点村,围绕建设生态轮作模式、农田土壤改良、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等项目,因地制宜探索各自生态循环农业之路。近日,记者随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对试点村进行了探访。

金桥村:生态轮作种植,让“萃禾园”稻米香飘市场

“到目前,我们采用红花草绿肥生态种植的70亩优质稻已经全部收割完毕,正分批进行烘干和稻米的加工。”昨日,在丹北镇金桥村一方正在机收的水稻田头,分管农业的村委会副主任汤园园望着金灿灿的稻谷喜不自禁,“在今夏特殊高温的袭击下,我们基地内除了10亩越光水稻有所影响外,其它60亩作为‘江苏最好吃的大米品种’——南粳46增产喜人,在不用化肥农药的情况下,每亩单产可达800斤左右。”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粮食的要求越来越高,种养生态结合循环生态模式所种植出来的产品越来越受人们欢迎。对此,金桥村委会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通过党建引领,从去年开始成立了江苏四季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流转了70亩优质土地用于种植生态水稻,组织村干部外出学习有机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打破了传统思维。今年,他们借助镇江市生态循环农业试点村项目,通过建设70亩优质稻加红花草绿肥生态轮作种植模式,着力打好优质稻米品牌。

“传统农业种植水稻一般需要打多次农药用于除虫除草,土壤容易板结,影响稻米的质量。我们按照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农业专家赵亚夫的指导,发展有机水稻种植技术,以醋糟代替传统肥料,另外再辅助豆饼等有机肥,村里为此购置醋糟有机肥150吨、豆饼1吨。”汤园园介绍,这种施肥方式既平衡土壤又可以有效抑制病虫害。为了提升耕地地力,基地的水稻收割后不再种植小麦,而是套种红花草等植物,待来年春季红花草开花后,将此直接翻耕在地里作为绿肥。在推广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方面,项目区购置性诱剂装置200个、细米糠2吨,插秧后以合理比例撒上细糠,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杂草的生长,减少农药用量。

有机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在金桥村的推行,不仅改善了土壤环境,促进了粮食提质增效、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更是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多赢。“项目区采用绿色有机种植后,稻米的品质和口感大大提升,今年,我们的‘萃禾园’稻米将进一步香飘市场,预计市场售价将卖到15元/斤,经济效益较常规水稻种植能提高60%。”汤园园说。

管山村: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带动茶农向生态高品质要效益

眼下,正值茶园管理之际,丹北镇管山村连片的茶园内,一些茶农正忙着茶树树冠修剪、撒施有机肥等管理工作,为来年春茶优质高产夯实基础。

今年以来,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增强的发展思路,管山村以实施镇江市生态循环农业试点村项目为契机,对村内100亩茶园进行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试点。通过建造堆肥池,实施有机肥替代和病虫害防控技术,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节约生产成本,提高茶叶有机肥含量及品质。同时,为解决化肥过量使用带来土壤酸化和水体的富营养化现象,实现生态绿色种植,管山茶叶合作社邀请专家举办技术培训,组织茶农现场培训观摩,进一步提升茶农对生态技术的掌握了解,减少农药用量,在增加村民经济收入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形成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管山村茶叶田推行有机肥替代,减少了化肥用量,改善了土壤环境,带动了农户向生态高品质种植发展,促进茶叶增质增量。”村干部管二平表示,“合作社在进一步申请绿色食品认证后,管山云峰茶品牌价值将进一步提高,价格也可以提升,利润也会随之稳步增长。”

大圣村:土壤改良,让田园综合体生态效益彰显

高新区大圣村是镇江市首批生态村,也是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今年来,该村立足生态绿色、有机农业的要求和村田园综合体发展规划要求,围绕乡村振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增强的发展思路,对大圣村蔬果专业合作社内100亩土地,通过采用有机为主体的土壤改良技术,试点运用膜播水稻种植技术,为提升土壤肥力、地力,实现节本增效、改善品质,打造生态农业技术应用示范基地进行了积极探索。

据村干部介绍,为推进生态土壤改良,村委会购置了生态甲壳素有机肥32吨,利用有机肥改良土壤,调节土壤酸碱度,增加土壤有机质、疏松土壤,减少了化学肥料的使用。

“该项目实施后,有机农业生产安全标准系统在村里初步建立,通过建设高质量粮食生产结合带,将逐步融合产业高新技术,同时对本村的农业发展具有明显的示范引领作用。”项目基地负责人虞玉凤告诉记者,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生态效益的提升,如今的大圣村,全域生态环境极大改善,多数候鸟能够回归,水域自净功能增强,土壤微生物有益菌丰富、肥沃、团粒结构增多,农业生产人畜无害,无污染物排放,且生产废弃物可资源再生,美丽田园配套,可鉴赏性强。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