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讨好症:别让标签定义新社交

核心提示: 近日,网上流行一词“文字讨好症”,引发网友热议。该词是指人们在线上用文字聊天时,会字斟句酌地修改词汇,习惯地加一些语气词,显示自己在积极回复对方,让对方看起来更舒服。

王雨濛

近日,网上流行一词“文字讨好症”,引发网友热议。该词是指人们在线上用文字聊天时,会字斟句酌地修改词汇,习惯地加一些语气词,显示自己在积极回复对方,让对方看起来更舒服。

把“好的”说成“好哒”“好滴~”;“嗯”说成“嗯呢”;“来了”说成“来啦,来嘞”……网友表示,这简直就是偷看了我的聊天记录。仿佛只有加上语气词和表情包,才能把天继续聊下去。

“文字讨好症”的出现,其实是互联网时代下人们交流的产物。试想,在之前面对面的人际传播中,表情、语气等就能让对方明白你的意思。可现在,在这种“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人们的交流是凭借一个电子屏幕,单有文字,再加几个表情包,似乎才能做到双方的意义互通。

“文字讨好症”给当下网络聊天的你我,无形中上了一层标签。这个词中的“讨好”,一般是讲“讨好”领导、同事、朋友等,可我认为此“讨好”还是“讨好”自己。正如《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所说,人的烦恼皆源自人际关系。在处理网络上无形的聊天关系时,“文字讨好症”的标签又何尝不是一种“枷索”?

“文字讨好症”的背后,是年轻人新社交方式的选择。和之前“职场失语症”相比,“文字讨好症”更强调在社交时构建一种亲密、热情的人设。年轻人选择在聊天时加一些“呢”“啊”“啦”等语气词。一方面是他们对聊天态度的这择,另一方面也是构建网络聊天语系的积极行动。

如果“文字付好症”被标签化、定义化,那是否会给寻找网络出路的年轻人增加焦虑呢?有部分网友表示,当对方以这种语态回复聊天时,他自己就会心想我要不要也回复?如果不回复的话,是不是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这样看来,当其成为一种标签时,对年轻人而言,又徒增了许多社交焦虑,以及在社交场的“社交表演”。

对自由选择“文字讨好症”的人而言,这是在人际交往上的润滑剂。他们用这种话语聊天时,双方是感受到无压力的、无焦虑的,能在彼此“讨好型”互动下构建轻松的网络氛围与空间。如果是纯正地去考虑这一层意思,而不是被标签牵着走,才是适合的。

一味地给各种形式下定义与标签,让原本处在轻松环境下的词语、短语、段子等成为网络热梗,给恰恰符合这些行为的人们带来反思。反过来去思索,别人都这样,我是不也该这样?可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这样标签式的话语,大家的理解都一样吗?

所谓“文字讨好症”,是社交礼仪表达,还是社交焦虑内卷?适合与否,还需看你自身。新社交不应被定义,莫被标签牵着鼻子走!

责任编辑:王琳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