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云仙的晚年好“食”光

核心提示: 今年87岁的顾云仙家住太阳城小区,育有四个子女,1997年从护士岗位退休。退休之后,她并未选择跟随子女居住,她说:“我自己能动手,他们也都有自己的生活。而且我们老年人和年轻人饮食方面有差异,就不要麻烦他们了。”

本报记者  陈晓玲  通讯员  周建平

图为顾云仙(右一)在“万善为老服务中心”内就餐。

记者  陈晓玲  摄

今年87岁的顾云仙家住太阳城小区,育有四个子女,1997年从护士岗位退休。退休之后,她并未选择跟随子女居住,她说:“我自己能动手,他们也都有自己的生活。而且我们老年人和年轻人饮食方面有差异,就不要麻烦他们了。”

这么多年来,顾云仙的独居生活过得也是有滋有味。每天上午或去老年大学打门球、或去万善公园散步,之后回家烧饭,下午睡完午觉,摆弄一下自己的花草,晚上有时候还会再去万善公园散步。不过,随着年龄的增大,顾云仙有个小小的“甜蜜”烦恼。“子女不放心我一个人烧饭,每天都要念叨,担心我烧饭的时候忘记关水、关火。水没关吧,浪费一点不会有太大事,可要是煤气忘关,这事就大了。”顾云仙说,她一个人吃饭,有时候也不知道烧些什么菜,烧得多了,剩饭剩菜就浪费了;烧得少了,感觉就是浪费水电气,“年纪大了,手脚总归比不上从前,烧一顿饭要花一上午,就烧那么一口,所以久而久之就不想烧了。”

于是,子女提议把饭给她送到家里,或者她轮流去子女家吃。不过,顾云仙还是不太愿意,“要去子女家吃,他们就要顾及我,饭菜都要烧得很烂,但他们肯定吃不习惯,我不就给他们添麻烦了。”

去年九月的一天中午,顾云仙在宝塔路的公交站台准备乘坐公交车前往老年大学,无意中看到站台附近新建了一所“万善为老服务中心”。“以前我都是早上坐公交车去老年大学,服务中心里基本没人,我也就没太关注。那天我是中午乘公交车的,看到好多老人手拿饭盒走进中心,询问之后才知道,这里可以吃饭,60周岁以上老人能享受10元一份的价格,一荤三素一汤。”顾云仙说,“当时我就想,以后可以来这里解决我的吃饭问题。”

在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她主动跟女儿提起此事,并带着女儿来到万善为老服务中心体验了一番。“环境很好,工作人员服务也很到位,而且每天的菜式都是为老年人量身定制的,很合我的口味。”顾云仙说,她当即就办了一张卡,现在基本每天中午都会来吃饭。

13日上午10点45分,记者跟随顾云仙来到中心内。一进门,工作人员钱兰娣就上前扶住顾云仙。“顾阿姨,您来啦,再过一会就开饭了,坐着等一会吧!”“好的好的,小钱,你去忙吧,我自己可以的!”在陪着顾云仙等待的过程中,记者看到数十位老人陆陆续续走进中心……11点准时开饭,顾云仙和其他老人都自觉地在窗口排起了队。

“顾阿姨,今天的菜您有什么不爱吃的吗?”“都爱吃的,就是饭少打点,吃不完浪费。”“好的,好的。顾阿姨,您拿好啊!”顾云仙接过餐盘,找了一个位置,她一边吃一边告诉记者,“食堂”会提前一周在门口公布下周的菜谱,她早早就知道每天都有哪些菜,有时甚至还有些期待,“有了专属‘小食堂’,10元钱就能吃到四菜一汤,每天还不重样,营养又健康。”

据了解,自去年7月份开业以来,万善为老服务中心“社区老年食堂”吸引了不少像顾云仙这样的老人前来用餐,日均接待量五六十人次。在“社区老年食堂”,老人们围坐在餐桌前,一边享用可口的饭菜,一边聊着家常,其乐融融。

万善为老服务中心“社区老年食堂”是我市养老服务工作的一个缩影。截至2022年6月份,我市60周岁以上户籍人口约23.1万余人,其中80周岁以上户籍人口约2.9万余人。“民以食为天”,老年人吃饭难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一大焦点问题。为此,我市不断增强养老服务能力,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信息为支撑、社会为主体、法治为保障,医养融合、功能完善、服务优良、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通过建设养老服务中心,打造“社区老年食堂”,为年满60周岁的老人提供就餐服务,既减轻了家庭照料的负担,又满足了一些老年人“养老不离家”的愿望。

钱兰娣告诉记者,“社区老年食堂”每天早上现买新鲜食材,请专人打理,干净卫生有保障,老人吃了也放心。接下来,万善为老服务中心将通过倾听居民意见、了解居民需求,进一步优化订餐、配餐等环节,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扩大覆盖面和受益面,持续提升养老服务质量,通过“智慧助餐”让老人居家养老更有“滋味”。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