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司机见证城市变迁

核心提示: 陈洪炳是一名出租车司机,今年已是他从业的第21个年头。驾驶着出租车,陈洪炳每天穿梭于我市的大街小巷,和滚动的车轮一起亲历着这座城市的变化。

图为陈洪炳在擦拭出租车的前挡风玻璃。记者 帅莹 高静 摄

本报记者 帅莹 高静

陈洪炳是一名出租车司机,今年已是他从业的第21个年头。驾驶着出租车,陈洪炳每天穿梭于我市的大街小巷,和滚动的车轮一起亲历着这座城市的变化。

见到陈洪炳的时候,他正仔细地擦拭着出租车的前挡风玻璃,车内也收拾得干干净净。陈洪炳说,自己原先是一名大货车司机,由于需要频繁在夜间出车,再加上离家时间较长,在家人的建议下,他转行做了一名出租车司机。21年来,陈洪炳已经更换了3辆出租车,行驶里程超200万公里。

每天早上7点,陈洪炳会准时出车。扳起“空车”指示牌、挂挡、起步,他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现在跑出租的环境相比10多年前好太多了,道路平整又宽敞。”陈洪炳说,以前开车去乡下,几乎都是土路,一到下雨天就坑洼难行,车轮时常会陷入坭坑里,只能四处找人来帮忙推车,“那时候,很多出租车司机在下雨天都不愿下乡,而现在农村基本都是水泥路,路面也宽敞了,车辆通行方便多了。”

原先陈洪炳多在市中心“跑活”,“以前,我经常载着乘客途经中山路去原来的华地百货,但总是会遇到拥堵,有的目的地还得绕路才能到达。”如今,中山路被打通,宽敞的马路四通八达,陈洪炳可以依据经验,选择最优路线将乘客送达目的地。道路平整了,对于车况也很有利,陈洪炳更换车辆轮胎的频率减少了,“以前跑5万~6万公里,轮胎就磨损严重需要更换,现在跑个10万公里都没问题!”

陈洪炳说,刚开出租车那会,城市里的高楼还不多见,行驶过程中隔着很远都能看到万善塔。如今,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陈洪炳透过车窗看着城市,沿途的风景每天都在悄然改变。“白天,随处可见的绿化,提升了城市‘颜值’;晚上,造型别致的路灯和灯带,扮靓了城市夜景。”陈洪炳由衷地觉得自己的家乡变得越来越美。

我市是闻名全国的“眼镜之都”,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来我市“配镜游”。每每搭载上游客,陈洪炳都会自豪地向他们介绍自己家乡的变化,“这是拆除重建后的云阳大桥,已经由原来的双向4车道变为双向6车道,是进出丹阳老城新区的交通要道,也成为苏南运河上耀眼的明珠和丹阳的新地标。”在陈洪炳眼里,自己最熟悉的城市道路,无一不在见证着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

更让陈洪炳感到欣喜的是市民文明素质的提高。如今,使用礼貌用语的乘客越来越多,而且几乎不存在乘客在车内吸烟的情况。看到这样的变化,陈洪炳也更严格要求自己,每次出车前都会整理打扫车辆卫生,温馨提醒乘客带好随身物品,帮助腿脚不便的乘客上下车……

出租车是城市的“流动名片”,像陈洪炳这样的一线出租车司机,我市共有600余人,他们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同时出租车行业也完成了自身的革新。近年来,随着智能管理系统的应用,信用考核机制的完善,出租车行业服务水平也在持续提升,成为城市文明的“窗口”。

陈洪炳说,明年,这辆陪伴了他6年的出租车也将换新。对他来说,过去已经成为后视镜里的风景,现在他更愿意往前看,期待着家乡未来带给他更多的惊喜。

回首过往十年,我市城市道路交通建设日新月异,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2亿元,打通了交通运输“大动脉”,完善了路网结构“主骨架”,给老百姓带来了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喜人变化。提档升级农村公路545公里,创成全国、全省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高质量完成人民大桥、云阳大桥重建以及齐梁路南延、丹桂路东延、北二环下穿立交等一批重大交通工程,城市“内循环”进一步畅通,使我市各板块间的融合度节节攀升,为广大群众营造了“畅安舒美”的出行体验,也定格了他们幸福的笑颜。

责任编辑:万韵菲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