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助力 细致规划 节本增效
——省级示范家庭农场主袁玉兴的经营心得
图为袁玉兴正在仓库搬运肥料。记者 姚磊 摄
本报记者 姚磊
9月下旬,秋意渐浓。走进访仙镇池塘村袁玉兴家庭农场的种植基地,只见成方连片的水稻正走向成熟,稻穗一点一点地压弯茎秆,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农场主袁玉兴高兴地表示,得益于科学化的种植管理,他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种粮效益也稳步发展,每年粮食经营方面的净收入可达20万~30万元。就在不久前,袁玉兴家庭农场被评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今年55岁的袁玉兴种粮已有13年,种植面积也由起初的45亩发展到如今的900多亩。“大面积种粮并非易事,要想以有限的精力管理这近千亩土地,必须依赖各种先进的机械设备。”说到家庭农场的运营情况时,袁玉兴侃侃而谈。在他看来,在支撑起一座偌大的家庭农场的多种因素中,现代化农业机械当仁不让地排在首位。
“十几年前,我曾是一名农机手,常年在外奔波劳作,辛苦暂且不说,单是每年农机修理费的支出就让当年的收入所剩无几了。2009年,受朋友启发,我开始大面积承包耕地种粮,得益于多年的农机手经验,我深知农业机械在大规模种粮方面发挥的作用,便有心对农机进行引进与积累。”袁玉兴说,2013年自己的家庭农场成立,而就在那时,他已经积累了一台中型拖拉机、一台插秧机、一台植保机及多台配套设备,走在了全市领先位置。
经过近10年的发展,如今的袁玉兴家庭农场不仅承包面积更大,所拥有的现代化农机也更丰富了。农场机库中,3台中型拖拉机赫然在列,此外,还有2台插秧机、2台植保机、1台无人机等。“特别是这无人植保机,装一次农药,5分钟就可喷洒十多亩田,而且省水省药,平均一亩田可以省几十块钱。”袁玉兴表示,无人机的“上岗”帮助自己实现了机器换人,节本增效优势显著。
“既然说到节本增效了,就不得不说我在种粮方面思想的变化。”袁玉兴乐呵呵地说,以前他是按照老农经验办事,看天吃饭,在种粮理念上遵循传统。可经过家庭农场的长期经营,他发现小农户种粮思想与大规模集约化经营无法匹配。
“大规模种粮成本投入大,如果无法管理好台账资料,无法细致规划好投入与产出的比重,就很容易亏本。”他举例,如今土地租金、肥料、人工等成本大涨,经营好家庭农场必须做到每一笔收入和支出都心中有数,将“好刀用到刀刃上”,在细致中提效益。“我也参加过相关培训,知道家庭农场在经营管理方面的重要性,故而一直追求成本上的精打细算。”袁玉兴说道。
今年,袁玉兴参加水稻侧深施肥技术试点田块的面积达到了300亩,在引入新技术节本增效的同时,也获得了政府提供的一系列扶持。在这位老农看来,侧深施肥最重要的好处就是其能够在机插秧作业的同时,实现插秧与施肥一体化,做到精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水稻施肥总量和肥料流失,对此他评价说,“新的、好的生产技术,我们得大胆尝试,因为这是国家在替种粮大户省钱,这也是我多年来种粮思想上的转变之一。”
而对于农场接下来的发展,袁玉兴早早地做了规划,“我最看重的还是农业机械方面,目前农场唯一欠缺的便是烘干房,因此准备投入50多万元建一个占地约1200平方米的烘干库房,实现粮食从育秧到烘干的全流程服务内容,把家庭农场继续做大做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