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静 丽萍 马骏
编者按:近日,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决定,授予丁金平同志江苏“最美退役军人”荣誉称号。丁金平二十多年来扎根一线,是一位远近闻名的“兵书记”。他凭着一股子干劲和啃硬骨头的军人作风致力发展,把高楼村从曾经的“土罐子”变成了如今的“聚宝盆”。丁金平先后获评全国“模范兵支书”、江苏省“百名示范村书记”等荣誉。
低保户患重病 丁金平帮忙募捐“救命钱”
2013年,高楼社区低保户杨浩被查出患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检查费、医药费……面对“无底洞”的治疗费用,杨浩在那一刻选择了放弃。
丁金平得知这一情况后,立马为杨浩组织募捐,并安排社区干部全程陪同杨浩去往南京、苏州等地的医院看病。在丁金平的奔走呼吁下,从社区党员到普通居民,再到公益组织、爱心人士,各方力量都来支援。短时间内,丁金平为杨浩募集到了近50万元的医药费。当杨浩的病情稳定后,丁金平又为他找了一份工作。杨浩的爷爷每回看到丁金平都难忍激动的泪水。老人常说,共产党好,人民政府好,丁书记好!
杨浩说,那时候的他在丁金平的帮助下刚刚住进了新房,和新婚的妻子也有了爱的结晶,对于从小过着困苦生活的他来说,原以为幸福终于来敲门,没想到却遭遇了这场飞来横祸。绝望的时刻,是丁金平拉住了他,给了他和他的家庭以生的希望。
杨浩和妻子为孩子取小名“小太阳”,在他们看来,一个人、一个家庭,能被太阳照着是一件幸福的事,而丁金平就是他们说上再多感谢也不为过的那束温暖阳光。
一场车祸悲剧的暖心善后
2020年中元节前夜,女儿的一通电话惊醒了睡梦中的丁金平。原来,当天晚上,女儿的一位同学及其丈夫不幸遭遇了严重车祸。出勤民警通过遇难者手机寻找家属,意外联系到了丁金平的女儿。
女儿的同学虽然已经出嫁,但此前一直是高楼社区居民,先于遇难者家属得知这一情况后,丁金平认为,他应该以“娘家人”的身份参与到这件事的善后中去。
经过多方打听,丁金平辗转联系到了遇难者家属,尽力安抚家属情绪。隔天,几乎一夜没睡的他又陪同遇难者家属去处理这起交通事故。接着,又是丁金平来到遇难者孩子的学校,向学校方面说明情况,尽力安抚孩子,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没有了父母,十岁的孩子成了孤儿,丁金平在了解了遇难者的家庭情况后,咨询政策,为孩子申请了困境儿童帮扶,让孩子每月有了一笔1600元的生活补贴。如今,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学业依然是丁金平时时关注的事情。
加强队伍建设 丁金平上门请“能人”
为何重视年轻村干部?聊起这个话题,丁金平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基层需要输入“新鲜血液”,而本土人才是打开乡村振兴大门的“金钥匙”,能让家乡建设更“活力”更“聪明”。
“我是丁书记一手带出来的,如今我也和他一样成了百姓眼里‘扎根乡村、带领家乡发展的人’,我感到很自豪。”高楼社区党委副书记丁一鸣说。
1990年3月,23岁的丁一鸣退役后回到高楼,多方学习眼镜装片技术和经营之道,并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1996年,就在丁一鸣的眼镜加工业务做得红火之际,丁金平找上了门。
“一鸣,我们都是高楼人,都是喝着村里水长大的,也都是从部队‘大熔炉’里走出来的人。乡村要振兴,总得有人要扎下根来,基层舞台虽不高,却与百姓最贴心;手中权力虽小,却能直接服务群众。退伍后,我就决定做个扎根乡村的人,带领家乡发展。你看,我们村地理位置优越、潜力无限,但现在村两委班子缺人,尤其缺像你这样有闯劲的年轻人,所以我想邀请你加入我们。如果你同意,明天就来村委会找我!”丁金平当年的一番话,丁一鸣至今记忆犹新。
第二天,丁一鸣准时出现在了丁金平面前。丁一鸣的加入,进一步激起了丁金平干一番实事的决心和斗志。“本土人才具有深厚的乡土情怀,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更能扎得下根、沉得下心、弯得下腰,真正把心思用在家乡的建设上。”丁金平说。这些年他常态化挖掘、培养本土人才,不仅落实选优与配强,还实施严管与厚爱、激励与约束并重,培养造就了一支“讲政治、善服务、能带富”的“领头雁”队伍。
如今的高楼已实现从“最老班子”到“最壮队伍”的转变,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为高楼振兴“加油提速”。
安置小区环境差 他当起了志愿者
安置小区普遍存在“秩序乱、环境差、管理难”等问题,是城市治理的痛点和难点。
高楼社区由村改居而建,海宇花园是该社区拆迁安置户数较多的小区之一,以前高楼社区被称为“问题社区”,主要的矛盾就集中在这个小区:原丁家村村民搬进海宇花园以后,在绿化带圈绿地种菜、占道放物、随地乱扔垃圾等一些生活陋习一时难以改变,成为附近闻名的“脏乱差”小区。丁金平曾坦言,“海宇花园的环境问题解决好了,社区的环境工作就好做了。”
村民变居民,不只是身份称呼的改变,需求多样化、生活方式的改变都在考验着社区管理者的智慧。“俗话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人居环境整治中,我一直提倡社区干部带头实干,用实际行动为群众做表率。”丁金平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为引导居民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到家园环境整治中,形成全员参与、全域推动的整治局面,他以身作则,争做环保卫士。每天上班前和下班后他都会到小区“转一圈”,以一名志愿者的身份参加捡垃圾、清扫卫生死角、补种绿植等志愿服务中。不少过路的居民看到后,都被他的行为所感动,有些人不好意思,主动上前帮忙清扫。看到“有人帮忙”丁金平“干劲”更足了,每天两趟风雨无阻地“逛小区、搞卫生”成了他的“必修课”,看到哪个角落不整洁,就忍不住弯腰做事。就这样,海宇花园又恢复了昔日的美丽。
之后,丁金平从环境提升着手,在社区范围提出实施“‘党旗红’引领‘环保绿’”党建项目,通过先锋引领凝聚整治合力,提升社区“颜值”和群众幸福指数,引导村民从“农民意识”向“居民思维”转变,真正融入到城市社区生活中。
“脏乱差”的环境变美了,居民的素质提高了,矛盾的声音很少再听得到,引得无锡、常州以及浙江等地的“社区人”经常到访“取经”。
他把居民当亲人 居民把他当家人
“社区的事就是我家里的事。”这是丁金平担任高楼社区党委书记20多年来的真实写照。在高楼社区,几乎每一位居民都保存着丁金平的电话号码,家里有什么喜事了或者遇上什么困难了,第一个想到的便是社区的这位“老”书记。
高楼社区有不少孤寡老人、五保户,每到逢年过节,丁金平总习惯带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去看看他们,徐金法就是其中一个。有一年重阳节,徐金法早早地准备好水果、小零食,打扫好卫生,就等着丁书记来坐一坐。可是眼看快中午了,他已经到门口转悠好几圈了,丁书记还没到,这让徐金法有些焦急了。徐金法电话询问后才得知,丁书记一大早就出门了,在社区另一位老人那里聊天耽误了点时间,他这才放心了下来。
临近中午,徐金法终于盼来了丁书记——这个逢年过节总牵挂着他们的家人,终于可以跟他坐下来好好聊聊“家常”了。
在丁金平看来,社区的每一位居民都是他放心不下的亲人。同样,在大家眼里,丁金平也是那个让他们每时每刻都牵挂着的家人。
“三勤工作法”换来高楼15年“零上访”
高楼是个合并村,2004年由原圣昌村、黄金塘村、高楼村合并成高楼村,2010年撤村建居成立高楼社区。合并之初,村里一直矛盾不断,成了大泊片区最头疼的“老大难”、出了名的“后进村”。
丁金平担任社区党委书记后,坚持用真心换民心,用行动换信任,最终换来高楼连续15年“零上访”的好局面。
“如果平时不用功,问题发生了临时抱佛脚,说破了嘴皮子,群众也不信任、不理解、不支持。”丁金平这些年通过和群众打交道,悟出一个道理:功夫要用在平时。对此,他用15年时间,总结出了一套“三勤工作法”:腿勤、嘴勤、脑勤。
腿勤,顾名思义,就是走出去、走下去。“要想不上访,就要常下访。”丁金平说。他示范带头,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常态化走访村民,村里的犄角旮旯他都摸得一清二楚。他还要求社区干部通过民意走访、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建议,通过党员联户、党员志愿服务等方式,及时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和困难,吸收好的意见和建议,实现了“群众动嘴、党员干部跑腿”的常态化。
“嘴勤就是要多了解、多打听。”丁金平说。村里哪家有人得了重病缺钱治疗,哪家孩子交不起学费,丁金平能都如数家珍,谁家有困难的时候,社区都第一时间提供帮助。“村干部把我们的事当做是自家的事来干,我们也要把村里的工作当成自己的事来支持!”村民们说。
“有事干,有钱赚,矛盾自然就少!”丁金平说。脑勤就是要动脑筋、想办法,带领群众“鼓腰包”。这些年,社区建工业园搭平台、招引企业入驻高楼,让当地百姓不但有集体土地分红,还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和创业,与社区实现共同致富,群众的日子逐渐红火起来。
如今的高楼已经成为丹阳乃至镇江市数一数二的“先进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