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金平典型故事集

核心提示: 编者按:近日,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决定,授予丁金平同志江苏“最美退役军人”荣誉称号。丁金平二十多年来扎根一线,是一位远近闻名的“兵书记”。

本报记者 陈静 丽萍  马骏

编者按:近日,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决定,授予丁金平同志江苏“最美退役军人”荣誉称号。丁金平二十多年来扎根一线,是一位远近闻名的“兵书记”。他凭着一股子干劲和啃硬骨头的军人作风致力发展,把高楼村从曾经的“土罐子”变成了如今的“聚宝盆”。丁金平先后获评全国“模范兵支书”、江苏省“百名示范村书记”等荣誉。

大刀阔斧破解改制之困

1995年,是丁金平担任村党组织书记的第二年,为进一步盘活集体资产,那一年,他乘着乡镇企业改制的春风,将高楼制塑厂、高楼玩具厂、高楼眼镜厂和高楼制本厂四家村办企业改制,也正是这一举措,帮助高楼村走上了发展快车道。

对村办企业进行改制,在当时是很得罪人甚至吃力不讨好的事情,需要一定胆识和魄力。对于当时仅24岁的丁金平而言,想要干好这件事需要群众基础和老干部们支持。如何提高班子凝聚力?丁金平深知,唯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扭转老干部发展思路,才是高楼村“纾困解难”的唯一出路。

那些年,高楼村的几家村办企业每年亏损近二十万元,这对于本就经济薄弱的高楼而言,犹如千斤重担压在身上。凭借超前意识和敢想敢干的冲劲,丁金平找到村里的老干部,一遍又一遍地给他们“做工作”。在他看来,从进入村里工作的第一天起,他就认定要在这里一直干下去了。事关高楼发展的事必须下狠劲,再难啃的硬骨也要啃下去。

群众工作做好了,剩下就没有难事。丁金平将村办企业关停,变卖了内部设备,再把厂房租出去。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常年亏损的问题,每年还增加了一部分租金,村级集体收入也走上稳定并持续增长的道路。

他让村里人喝上了自来水

“长湾头、大泊岗,十年都有九年荒。”在20多年前的高楼村,这是村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1994年10月,年仅23岁的丁金平当选高楼村党支部书记后,便将“发展”二字摆在了最重要的位置。

高楼村是经济薄弱村,村里没有自来水,道路也坑洼不平。在丁金平看来,只有发展基础夯实了,才能真正“筑巢引凤”。于是,把路修畅、把水接通,为高楼搭好发展的“舞台”成了丁金平上任后大干快干的第一件“大事”。

修路、通水对于当时账面不足2万元的高楼村并非易事,面对资金匮乏难题,丁金平坚信“事在人为”。他广开思路,召集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乡贤等人员,举行了不同形式、不同层面的座谈,大家一起商量对策,最后找到三条筹钱路子:一是向上争取,二是乡贤捐赠,三是民间筹钱。

钱找到了,丁金平便带着村民们一起甩开膀子加油干。为了省钱,在修路时,他采取包工不包料的做法,同时组织村民们投工投劳。人多力量大,就这样,在他的带动和村民们的齐心帮助下,只花了13万元,历时三个月,就把村里的主干道改造成了水泥路。与此同时,仅花费25万元,全村便通上了自来水,成为开发区北部第一个通上自来水的村子。

为了一个好项目  丁金平七访客商

位于丹阳开发区高楼社区的江苏鑫宏铜业有限公司销售业绩逐年攀高,公司业务员每天忙碌着派发订单、联系车辆给客户发货。

鑫宏铜业是丁金平去芜湖跑了7趟总公司“精挑细选”招引来的项目。“高楼社区位于丹阳北大门,紧邻高速公路出入口,辖区交通发达、寸土寸金,我希望通过招商引资引来真正的金凤凰,让好项目在高楼安家落户,宁缺毋滥。”丁金平说,好项目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牛鼻子”,客商是“船”,资金是“风”,借“船”乘“风”,好项目作引擎,才能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行稳致远。

从“捡到篮子里都是菜”到“精挑细选找好菜”。在一次与人交谈中,丁金平意外得知位于芜湖的鑫宏铜业总公司正在我省寻找落户地,打算建设销售分公司。“没有生产车间,只管产品销售,不占地还没污染”,这可是个优质项目。为了吸引鑫宏落户高楼,丁金平跑了7趟上门洽谈。除了诚心和耐心,丁金平拿出的一份服务单,暖了客商的心,这也让高楼脱颖而出。这份服务单不仅包含高楼营商环境、政策支持等,还贴心地为企业想到了在入驻之后可能遇到的问题,并一一给出解决办法,包含企业高管居住问题、子女就学等问题。

“当初来高楼,没有选错。”鑫宏铜业副总经理王凯说。起初,他是被丁金平的一片诚心所打动来到高楼。后来,丁金平推出全程帮办代办“跑腿”服务,为企业纾难解困,用最贴心服务换来了企业最顺心发展,让他对丁金平再一次刮目相看。2012年,王凯在丁金平的推荐下,还加入党组织,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2015年,位于高楼的鑫宏铜业成立党支部。

巢暖引凤栖,花开蝶自来。如今,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正在不断转化为加快发展的现实生产力,推动着高楼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向前。

栽好“梧桐树” 引得凤凰来

1996年,随着位于高楼境内的沪宁高速公路大泊出口站建设完工,丁金平将目光瞄准了毗邻高速公路出入口这一区位优势,把新建村级工业园提上了议事日程,“筑巢引凤”强工业。

“1997年,我们建厂房需要大量资金,而高楼当时最缺的就是钱,日子过得很是艰难,犹如‘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回忆起那段历程,丁金平用“艰难”来形容。

为了省钱,丁金平带领村干部去旧货市场买二手门窗等厂房建设材料,并带头到工地当小工。“当时的我们是‘勒紧裤腰带’建厂房,工地上能自己动手做的事,绝不花钱请人做。二手建筑门窗材料也省了一大笔钱。”丁金平说,当时整个厂房建设资金是120万元,社区只有70万元不到,丁金平就与施工队商量实行分期付款。

为尽快结清建厂工程款,丁金平又和入驻企业协商,将一年一收的厂房租金提前预收了三年,这才充实了村集体经济。之后,工业园里不断增加的企业数字让“黄金土地”产生“黄金效益”,为社区集体经济带来了“增收活水”。

2005年,高楼又建设了2万平方米厂房,2007年再建设了2万平方米厂房。到2021年,已有40多家大小企业到社区“落户”,社区年集体收入达到70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早已达到富裕村标准。下一步,高楼还将争取60亩土地指标,新增6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建成后社区年集体收入有望突破900万元。

心忧交通隐患  丁金平多次提交议案解难题

在高楼社区,丹阳市实验学校的放学铃一直都夹杂着让人心忧的声音。因为毗邻丹阳收费站(G42沪蓉高速入口),来来往往的车辆对放学走出校门的孩子们来说是一大安全隐患。更危险的是,根据交通法律法规,该高速入口外的路口因为距离问题不满足设置红绿灯的条件,交通事故时有发生。

作为社区书记,又是人大代表,丁金平经常接到群众的有关反映,还曾亲眼看见过悲剧的发生。

为此,丁金平多次提交议案,并多次直接与交警部门对接,寻找解决方法。面对多种解决方案,丁金平认为,应该先行动起来,再寻求“最优解”。在丁金平的努力下,红绿灯总算安装了起来,而孩子们的安全之灯也被点亮了。现在,丁金平仍时时关注校门口的交通安全,并经常就红绿灯时间调控问题与交警部门沟通,为孩子们的安全再添保障。

“店小二”丁金平引进园区首个客商

营商环境是重要软实力,也是核心竞争力。丁金平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以“有呼必应,无事不扰”为宗旨,甘当服务企业的“店小二”。

“我们为高楼社区干部的高效精准服务感到惊讶,我们企业能顺利入驻园区,建成投产,离不开丁书记的帮助和支持。”郭荣慈称谢道。

高楼工业园区建成后,做眼镜装饰生意的台州人郭荣慈成为工业园引进的第一家客商。

“丁书记很细心,自从我们与工业园签订厂房租赁合同后,他就明确了专人带着我们跑部门、办手续,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郭荣慈说,当时企业需要配套建一套污水处理设备,但我们不清楚项目建设的环保审批流程和标准。丁金平了解这一情况后,主动上门找到郭荣慈,带着他一起走进当地环保部门咨询并邀请环保专家上门指导企业进行环保建设,最终通过环评审批,如期建成投产。郭荣慈直言,丁金平就是他在丹阳的“百事通”,任何问题只要打电话给丁金平,总能得到圆满答复。

“企业发展不容易,我们多跑跑腿,累点儿,企业就可以安心、放心。”丁金平笑称自己就是个跑腿儿的,比起企业能在高楼“生根开花”,这点辛苦太值了。

“只需要一个电话,社区工作人员就会上门,给我们提供全程保姆式服务,公司只需要把精力投入到企业的运营和整个项目的推进中,其他的事都由社区帮我们解决。”客商孔祥田也连连称赞道:丁书记,真了不起,他甘当“店小二”,做“跑腿书记”,用行动拉进了社区和企业的关系,把服务送到了企业心坎上。

责任编辑:王琳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