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徒步1132公里去北京,不能仅仅着眼于功利的对比

核心提示: 暑假的“余额”已所剩不多,当大多数同龄人还在家里躲避酷暑时,南通的一对父子却头顶烈日、脚踏赤土走完了一段与众不同的“京游记”。

新闻时评

父子徒步1132公里去北京,不能仅仅着眼于功利的对比

姚俊宇

暑假的“余额”已所剩不多,当大多数同龄人还在家里躲避酷暑时,南通的一对父子却头顶烈日、脚踏赤土走完了一段与众不同的“京游记”。据报道,8月21日,南通一父亲带儿子徒步1132公里、历时43天到达北京天安门广场。据这位父亲所说,孩子六年级暑假正好没有作业,想抓住这个机会和孩子一起去徒步。在出发前,这对父子还和亲朋好友拉了横幅、喊了口号,为自己的远足增添仪式感。

有网友羡慕父亲能有这么长的时间陪孩子,也有网友调侃:最开心的应该是妈妈,终于清静了43天。羡慕与调侃之外,也有不少网友质疑此次远行的意义,看到父亲和孩子身上的晒痕与水泡,觉得这么热的天何必为难自己。还有不少网友心疼小学刚毕业的孩子,与其受这烈日之苦,不如提前学习一下初中知识……网友的质疑并非没有道理,小升初的暑假往往是打好初中基础的黄金档口。但这次父子间旅行的意义,不能仅仅着眼于功利的对比。

父亲敢于挑战自己,才能带动孩子挑战自己。心理学上有“中年危机”这个说法,是指40岁~65岁之间的男性可能经历的事业、健康、家庭婚姻等各种的关卡和危机。孩子小学刚毕业,父亲大概率正面临着中年危机,在这个时候敢于从疲惫的工作生活中抽离出来,挑战自己,本就值得肯定和钦佩。而正是中年的父亲敢“动起来”,才能让少年的孩子也“动起来”。很多父母总抱怨孩子不运动、不好学,可如果连父母自己都没有达到其对孩子的要求,又怎能使孩子心服口服?而该父亲以身作则的教育方式,显然更能被孩子所接受。

父亲心中了解孩子,才会抓住机会“松绑”孩子。从近几年国家“双减”政策的出台和后续严格的监督落实中不难看出,我国青少年的教育负担在之前,几乎到了“过火”的地步。可即便如此,很多父母生怕孩子“掉队”,依然选择为孩子“增负”。毕竟不进则退,眼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天天进步,怎会甘心自己的孩子落后于别人。不过,给孩子较大的压力,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极易使其产生“叛逆心理”,导致好心办坏事。这就需要父母了解孩子,在适当的时候让孩子“喘口气”,才能跑完这十多年的“教育马拉松”。

父亲真正懂得教育,才会让孩子不囿于应试教育。教育的好坏不能只凭分数、论学历,孩子人格的完善、三观的培养以及内心的丰富都是教育不可缺失的一环。有些父母抓住假期空档,给孩子各种“恶补”。想让孩子的起跑线比别人高一点固然可以理解,但殊不知起跑线再高,没有过人的耐力,照样容易被超越。而这种耐力的体现之一就是孩子面对困难打击时的承受能力,这种能力是课本上学不到的。早在这位父亲带孩子徒步的第三天,孩子就表示坚持不下去了,后面的几十天里,孩子也多次想要放弃。那么当孩子走完全程,其内心必然会对困难产生新的理解。身上的晒痕、脚上的水泡,都会内化为强大的精神意志力使孩子受益一生。

如此“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徒步旅行,不禁令人想起耳熟能详的《西游记》。其实当唐僧到达印度时,能否取得真经或许已经不再重要,取经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早已让唐僧的心中对佛教、世界、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其心中这本他人取不走的“真经”才弥足珍贵。看似没有什么成果的徒步旅行,其最大的意义不在终点而在于整个过程。这本别家孩子取不走的“经”,或许是孩子今后脱颖而出、卓尔不凡的关键。世间万千事,看淡结果,感受过程,有些事便有了它独特的意义。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