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制出首条国产变焦镜片超精密生产线,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蜕变——
工大金凯:五年磨一剑,攻克“卡脖子”
工作人员在机床前操作。记者 云莹 尹媛 摄
本报记者 云莹 尹媛 通讯员 乔佳
从2017年入驻位于高新区的丹阳高新技术创新园,开展项目攻关;到今年研制出首条国产变焦镜片超精密生产线,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江苏工大金凯高端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五年磨一剑,以眼镜产业为突破口,借力超精密加工技术,迈出了助力丹阳“制造”向“智造”转型的铿锵步伐。
走进工大金凯的生产车间,并不算大的空间内摆满了各类机械设备,工作人员有的在生产线上操作,有的在查看设备运转情况,还有的在搭建试验台,为下一步研发做准备。“这是我们研制的首条国产变焦镜片超精密生产线。”江苏工大金凯高端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瑞扬指着一排机器设备介绍道,“这是自动贴膜机,这是上盘机,这台是变焦镜片超精密加工机床,后面两台是抛光机、打标机,这五台设备连在一起就是一条变焦镜片超精密生产线。”
何为变焦镜片?李瑞扬摘下自己的眼镜向记者解释道:“这就是变焦镜片,乍一看和普通的镜片没什么区别,但其实它有多个焦距,兼具近视、远视、平视多个功能区间,这是普通的近视镜片所不具备的。通俗地说,这是一种可以在近视镜和老花镜之间自然切换的渐进镜片。”作为产品体验者,李瑞扬说,最直观的感受是,佩戴变焦眼镜视物远近自如,不再需要人为地推拉眼镜,“佩戴近视眼镜近距离看书本上的字,很多人没那么自在,这时就会不自觉地把眼镜往下拉,但用上变焦镜片后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一副变焦镜片的价格是普通镜片的数十倍以上,但是能够生产变焦镜片的机床只有欧美少数国家拥有;当前我国仅有千分之二的适龄人群佩戴了变焦眼镜,市场远未爆发,但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人数占比为百分之四十。潜在的国内市场以及和欧美国家间的技术差距,催促着拥有顶尖超精密加工技术团队的工大金凯奋起直追。五年前,丹阳眼镜企业使用的变焦镜片加工专用装备完全依赖进口,价格昂贵、后期维护成本高,只有少数企业购买了设备。五年后,随着工大金凯研制出首条国产变焦镜片超精密生产线,局面已悄然发生变化。
生产线上五台外形、功能迥异的设备均由工大金凯团队自主研发,其中整条生产线上最核心、最关键的设备即变焦镜片超精密加工机床是公司的拳头产品,凝聚了团队集体的智慧,做到了从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到核心部件自主研发的质的突破。“第一代机床2017年推出,但是其中关键的主轴用的是英国的部件,供货期长达13个月;快刀技术最初也被国外垄断,没有一个国家愿意给我们供货。”李瑞扬说,在这种情况下,工大金凯团队顶住外界压力,夜以继日、深耕不辍,经过一轮轮攻关、试验,最终这些关键技术全部实现了自主研发,研制出了包括第二代变焦镜片超精密加工机床在内整条生产线,但他们并未就此止步。
“现在生产线上的就是第二代机床,一台用于变焦镜片生产,一台以备技术改进之用。”李瑞扬说,相比第一代机床,第二代机床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完全国产化,其生产效率也大大提升。“我们研制的第一代机床加工一片变焦镜片要130秒,但现在的二代机床已经实现了70秒加工一片。虽然对标国外机床60秒加工一片的效率还有差距,但对照自身已是不小的进步,而我们还在追赶超越的路上。”李瑞扬说,二代机床不仅性能日趋完善、加工质量好,价格仅为进口机床的三分之一,众多本土知名眼镜企业下单采购。工大金凯的产值也实现了从0到1000万元的跨越,今年有望突破1500万元。工大金凯国产变焦镜片超精密加工机床成功推向市场,也促使了国外变焦镜片超精密加工机床价格一再下跌,从原先280万元一台跌至200万元一台,激烈的竞争下一家美国企业甚至因此被迫关门。
如今,李瑞扬正带领工大金凯团队继续进行技术攻关,向着60秒一片的加工效率进军,同步开展技术实验,持续提升生产线的智能化水平。
“最近我们正在开发镜片的logo打标机,运用激光技术把品牌商标打在镜片上,这个跟现在的生产线是脱离的,但是为丹阳眼镜产业服务的。”李瑞扬说,入驻丹阳五年多,工大金凯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先后拿到了省工信厅关键核心技术项目、省“双创计划”、镇江市“金山英才”、丹阳市“丹凤朝阳”人才计划等项目资金支持,帮助企业度过了最艰难的阶段。“工大金凯扎根在丹阳,就要立足自身专业优势,不断突破技术难关、研发新设备,为擦亮丹阳眼镜这张城市名片,为丹阳制造业向高端迈进贡献企业应有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