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新华
碧水清流润古村。
老家麻雀塘村坐落在一条长长的跃进河边,跃进河南北走向,向南约3公里联七峰山旁的九曲河。跃进河虽平凡而普通,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据丹阳古今记载,传说古时村头有口麻雀井,说井中有宝,以井命名。又传,春秋战国时,伍子胥逃至麻雀塘,楚兵追至,他躲避于井后,化装而逃……
孩提时曾好奇于村上老人口中的这个传说,也多次刨根问底,但老人们的说法大都是:此井已淹没在以后开挖的跃进河的河道中……
对于村上老人的这种回答,我虽心有遗憾,但也生出一种别样的情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正因有了如此多的动人传说,在现代人的眼中,现实的长河才让人更多更好地感受到它的底蕴、雄浑、多彩、悠远、宽广……
水有源,树有根。
儿时,对于家乡的这条跃进河总是充满了好奇,不知它究竟流向何方?也曾对河中驶过的船心生向往,幻想有一天能够坐着船去看外面的世界,那该有多好玩。因心有好奇,放学后和小伙伴割猪草时就常沿河去寻这条河的源头。记得当时看到河源头造了一座很大的电灌站,电灌站抽水时形成的巨大漩涡常引得我们这些没见过世面的小屁孩欢呼雀跃,兴奋无比。也正是在电灌站抽上水的水渠里,在那个把我晒得黑不溜秋的夏天,我第一次用狗刨式学会了游泳。
学会游泳后,我就常约小伙伴去跃进河摸河蚌,那时候水质真好,河里的那种小河蚌很多,小手一摸一大把,摸上的小河蚌就随手放到飘在河面上的木盆里。那时候缺好吃的,母亲看我小小年纪能到河里摸一大盆河蚌回来改善伙食,自然是高兴的。到家只需把小河蚌放水养上两天,等河泥吐干净了,捞起放锅里煮,煮后河蚌壳自然打开,捡出河蚌肉,放锅里加水,放些面粉、丝瓜做成汤,鲜美无比,至今想起还口舌生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18岁那年,村上人敲锣打鼓把我从熟悉的家乡跃进河岸上送去当兵。老队长在送我的一本笔记本上写上“要在部队的大熔炉里好好锻炼成长!”
2000年初,我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后,心里想着该为生我养我的家乡做点实事了。
我一直记挂着横跨跃进河的一座老桥,因年久失修,己摇摇欲坠,很是危险。又听说已有几个骑车路过此危桥的群众跌落过桥下,心里更不是滋味。
这座老桥有几十年历史了,记忆犹新。桥身是那种靠细长水泥脚支撑,桥面铺着一块块的水泥板,因年久失修,桥栏杆也缺失不少。但记忆中小时候的夏天,家里热得不行,这桥上竟成了夏天纳凉的好去处。吃过晚饭,桥面上的人就会逐渐多起来,简直可说人满为患。躺的躺,坐的坐,手里抓着竹扇,嘴里说着天南地北,身上吹着过桥的凉风,好不惬意。想要过桥的人,不得不小心翼翼,生怕踩到躺在桥上的人。总是要等到下半夜,桥上的人才会渐渐散去……
这张危桥还是邻近几个村的必经之桥,所以修桥决不能拖拉。
说干就干。拍照、写申请、向镇党委汇报。镇党委答应后要我们村集资些款。经村委会广泛宣传发动,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
时间是个看不见的东西,多年以后,如今的跃进河岸边景色更美,空气清新。当年栽种的水杉树,粗壮坚挺,像一排排士兵笔直地站在那里,忠诚地守护着脚下的水土,当年栽种的意杨树也已高大挺拔,树上枝繁叶茂,轻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演奏一曲曲大自然最美乐章!
现在,我虽已不住跃进河边多年,但只要有空,我依然喜欢回到家乡的跃进河岸上走走看看。
当听说沿河边有污染的化工厂、印染厂、电镀厂等全搬走了,当看到跃进河边改造一新的现代化电灌站矗立眼前,想到沿河边的田地庄稼再也不会淹了,心里就有一种莫名的欣喜:国家现在对农村水利建设的加大投入,对丹阳大运河流经城乡每条支流的生态环境保护,对河长制的全方位落实,无疑是造福全丹阳人民的最好举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