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山村:生态文明让“山窝窝”蜕变成“金窝窝”

核心提示: 走进有着“全国美丽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华诗词之乡”等诸多荣誉于一村的开发区建山村,展现在我们眼前是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足、风光秀美的乡村振兴生动画面。用“江苏省乡村振兴先进个人”、建山村党委书记丁志峰的话来说,正是依靠产业转型,转出了发展新空间,转出了美丽乡村景,转出了富民强村路。

本报记者 谢超

走进有着“全国美丽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华诗词之乡”等诸多荣誉于一村的开发区建山村,展现在我们眼前是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足、风光秀美的乡村振兴生动画面。用“江苏省乡村振兴先进个人”、建山村党委书记丁志峰的话来说,正是依靠产业转型,转出了发展新空间,转出了美丽乡村景,转出了富民强村路。

“绿色经济” 铺起乡村发展“致富路”

走进江苏省劳动模范丁荣汉的20亩精品苗木基地里,已经71岁的丁荣汉正聚精会神地使用小剪刀修剪苗木上的枝叶。他正在创作的苗木作品取名《紫薇》,下方使用模具将紫薇花的枝干缠绕编织成2米多高的花瓶造型,上方则是花团锦簇、艳丽非凡。

“这棵苗原来值400块钱,做好了造型设计就能值2000块钱,能够涨4倍。”丁荣汉告诉记者,正是这样的创意造型,让苗木的身价倍增。

“绿色经济”要发展,就必须盘活土地。通过重新丈量、分配,建山全村12000余亩土地全部实行了流转,由村集体统一经营管理,其中7000余亩用于苗木种植。村里相继成立农民经济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和苗木合作社,村民们以地入股,虽然手中的土地少了,但增收渠道却多了起来。

“把土地全部集中到股份合作社,按照田亩分给老百姓600元/亩;空余时间可以去给苗木大户挖树,500~600元/天;到年底了还有分红,多的有3000余元,少的也有1000余元。”村民束国勤给记者算了算现在每年的“收入账”。

“绿色生态” 描绘乡村生活“美丽画卷”

腰包鼓了,美丽乡村建设才更有底气。建山村地处丘陵山区,早些年这里的村民靠山吃山,从事采石销售工作。然而,采石不仅对生态有破坏,工人做工也存在很大的隐患。2004年,建山村关停了所有采石宕口,并开始逐步对山体进行复绿,后来还引进了国家级森林公园等项目。如今,当记者来到周边山顶登高远眺,目之所及是一片郁郁葱葱。

建山村党委副书记刘东海告诉记者,原来山上乱糟糟,都是散户种植的树木。现在根据规划,每个片区分别规模种植了桂花、樱花以及朴树等品种,绿化度提高了,村民的幸福指数也提高了,每天茶余饭后不少村民都会上山来散散步,这里成了大家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建山村累计投资2500万元用于村庄整治,现在不仅环境变美了,村民的环保意识也大大提高。建山村党委在环境保护的管理制度上也下足了功夫:党员家庭户带头认领并负责河塘、道路和苗木等30个保洁岗位,每家每户门前也形成包干区,将整个村庄化整为零,责任到人,通过划分区域,划出了村民责任,也划出了村民自觉。

“我们有专门的村民监督委员会,到月底评分、到年终总结,评选优秀党员,做得比较好的村民给予奖励。村民的参与积极性还是很高的,美丽乡村建设以来,他们不仅增强了卫生意识,监督意识也增强了。”建山村党委书记丁志峰介绍说。

深耕绿色发展沃土,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

2015年,建山村获评“中华诗词之乡”,当地黄连山诗社成员丁国平十分感慨地说道:“建山村通过这些年的打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变宽了,水变蓝了,山变青了,农民的腰包变鼓了!”他有感而发,创作写下了这首赞美家乡的《黄连山一角》:“山光水色绝尘埃,画趣诗情惹眼开。似锦繁花人欲醉,如茵绿草蝶蜂来。”

近年来,建山村先后荣获“全国美丽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等荣誉称号。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70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提升到32000余元,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新画卷正在建山村的青山绿水之间徐徐展开。

凭借优美的村庄环境,接下来建山村计划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业,黄连山旅游登山道项目刚刚获批,八月即将开始组织实施建设,预计在半年内,步道、游客接待中心和民宿基本上可以初见成效。

“我们还要建设小吃一条街、土特产销售中心、室内农民剧场、采摘果园、垂钓中心以及一些娱乐设施设备,让旅客来到建山村就能享受到吃住行一条龙服务。”在丁志峰心中早已立下了一个“小目标”:要将村里新建旅游观光项目打造成为镇江特色乡村旅游的一张“新名片”!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