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超 通讯员 谭叶虹 陈黎
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近年来,司徒镇立足高质量发展,以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为契机,积极培育新型农业主体,推动“农文旅三位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新农人”的致富路
提起养鱼自然离不开“水面”,但在“地面”养鱼,构建养殖用水循环利用系统,屯甸村的养殖大户茅建俊算是“省内第一人”。
一个“圆桶”可以投放3500条鱼苗,一个桶的纯利润就有6000元。但这个“桶”不是简单的桶。
“这个锥型圆桶直径6.8米,高1.3米,它的水位保持在1米左右。”在司徒镇佳吉渔业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棚内,茅建俊说,这是“零排放”循环水养殖系统,也是全市唯一的“工厂化”养鱼。如今,佳吉渔业专业合作社已成为镇江市唯一的“省级水产养殖全程机械化标杆单位”。
12年前,茅建俊牵头成立渔业专业合作社,通过注册“佳吉乐”商标,进行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目前,合作社已拥有成员82户,实现年产值2426万元,社员平均每亩增收800余元。养殖规模从原先的1000亩发展到6000亩。”屯甸村党委书记毛锁龙说。
同样在屯甸村,大学毕业的毛丹将家乡特色农产品打造成诸多爆款产品,闯出了一片自己的“果品”天地,成为返乡创业“新农人”。
经过9年发展,毛丹经营的恒青生态园总面积达150亩,拥有12座连栋温室大棚,种植“金贝贝”番茄、“红颜”草莓、“早春”樱桃等数十种高档水果,年销售额超200万元。
毛丹还将林果种植与乡村体验游结合,把自己的家庭农场发展成一家集林果采摘、农事体验、休闲垂钓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场。
“下一步,我镇将因地制宜地发展本地本村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同时加快整合资源,把全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等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司徒镇镇长朱国祥说。
农旅融合的“两头甜”
杏虎村是革命烈士许杏虎的故乡,曾是一个省级贫困村。近年来,杏虎村围绕杏虎红色资源,将红色故事、生态农业、休闲观光融为一体,着力打造红色旅游产业。
通过举办“杏虎仙桃采摘节”“甲鱼文化旅游节”,打造杏虎村特色产业品牌。杏虎村蝶变为一个集观光、旅游、休闲、红色教育为一体的特色乡村,先后获得“江苏省首批100个红色地名”“江苏省康美基地”等荣誉。
蓝莓成熟季节,走进杏虎村万新西郊蓝莓庄园的300亩种植基地,一颗颗饱满圆润的蓝莓形似蓝色“玛瑙”,点缀在青枝绿叶之间,散发出淡淡的果香,让人垂涎欲滴。
按照“农文旅三位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理念,万新西郊蓝莓庄园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优质农产品展销等产业融为一体,实现了企业增效、村民增收“两头甜”。今年,万新西郊蓝莓庄园预计能产蓝莓6万公斤,产值达200多万元。“我们希望通过资源整合,实现文旅、农旅相结合。”杏虎村党委书记黄兢表示。
打造茶旅融合新业态,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屯甸村属于低山丘陵农业区,具有土质微酸、土层深厚肥沃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丹阳市茶叶的优产区。在这里,“曲阿茶”作为特色产业,有着悠久的发展史。
“我们专门成立曲阿茶专业合作社,已经吸纳农户1487户,帮助大家增收。”毛锁龙介绍,虽然曲阿茶在村里是特色产业,但尚未走出江苏省。下一步,屯甸村将按照“生态、优质、高效、融合”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茶叶种植这一特色产业,积极探索“以茶促旅、以旅带茶”发展模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格局
5年前,丹阳市获批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司徒镇以此为契机,加速资金、人才、技术、信息、市场等要素资源集聚,稳步推动示范园实现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司徒镇重点推动农产品初、深加工体系建设,龙海油脂、园丰面粉厂、沪耀粮油等龙头企业稳步发展。作为我市本土老牌食品生产企业,沪耀粮油制品有限公司拥有先进的全自动粽子、月饼生产流水线,去年销售额达1.9亿元。30多年间,董事长朱尧生一手创办的“沪耀食品”,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发展成为一家食品知名企业。
司徒镇充分发挥康乐农牧、沪耀粮油等企业示范作用,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等产业集聚运作模式,带动稻米、小麦等农产品销售,促进当地农民实现增产增收。
目前,司徒镇共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8家,农民合作社82家,家庭农场43家,经营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0家,新型经营主体适度规模比重82%,农户参加合作社比例87%。
丰富产业新业态,建立富民强村新形势。立足农业资源和产业基础,司徒镇搭乘“互联网+”快车,持续打响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初步形成“互联网+”与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新格局。
“我镇将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建设成集综合服务、产业发展、生态观光、休闲游憩、文化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区。”司徒镇党委书记蒋敏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