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存地名文化 留住世代乡愁

核心提示: 家乡的地名一辈子与自己关联,成为自己唯一的出生地点,成为自己永久的户籍记载,成为自己永久的心灵记忆。

周竹生

每一个地方都有生我养我的家乡,大者一省一市一县,小者一镇一巷一村,以各种各样的地名标识。家乡的地名一辈子与自己关联,成为自己唯一的出生地点,成为自己永久的户籍记载,成为自己永久的心灵记忆。

老家的地名对每一个人来说意味什么?是每一个最初对家乡的称呼,是未来了解到的许许多多的地名中的第一个,也是在自己笔下、心里出现过的最多的一个地名,更是所有的地名中最熟悉、最亲切的一个。就如我的出生地——东庄,这个小村尽管已经在14年前因为企业扩建被整村拆除,但这个村名已经如同我父辈祖辈的名字一样,不仅镌刻在我的记忆里,更是融入了我的生命里。

地名中有历史。没有人不知道自己的家乡,但是在动车取代牛车,一日千里,四海为家的现代社会,家乡已经不再是唯一,家乡的概念已经在淡化,这个变化正随着信息化、迁徙化程度的提高而越来越淡化,地名中的历史在湮没。人口大迁徙,城乡大拆迁对地名文化形成了冲击。这个村庄有多少年的历史,地名背后的历史有多少人知道?

一村一庄是地名的大头,村庄的历史就是地方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村名中蕴藉的人文历史、民俗风情是地方史的重要资源。早在很多年前,丹阳市史志办花了时间精力,编写了一套名为《村村记忆》的丛书,对丹阳村落的历史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抢救性整体梳理,这项工作很及时很必要很有价值。

地名中有文化。先有丁巷里,再有丹阳城。丁巷上茅山,徊九里。民间谚语传说也是口述历史,为什么西门丁巷里成为了凤凰山下丹阳城的发祥地?九里和茅山有一种什么的联系?我所知道的延陵镇九里村,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季子文化、诚信文化由此发源。丹阳访仙的第四年村、第九年村,为什么叫这个村名?横塘的留雁庄、马场村这些村名都有其来历。“富贵三城束,人丁麦溪张”。丹阳三城巷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村里有三纵三横的巷道6条,路面由花岗岩条石铺设,村内有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束氏宗祠,有厅堂5进35间,厢房15间,更神奇的是这个村里有完全由楠木建起的楠木大厅。京口区姚桥镇华山村更是久负盛名的文化之村。“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南朝宋少帝时,南徐有一士子前往丹阳途经华山时,遇见一美貌女子,走后三天,相思而逝。临终时有言,棺木必从华山过,看上最后一眼。灵车行至该女门前,牛任凭拍打终不肯前行。女子出门唱上一曲《华山畿》,棺木应声而开,女子纵身入棺同去。时人将两人合葬,名“神女冢”。

这些年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了乡村文化的复兴,从村名的显著标识,古色古香村落的恢复重建,到村落来历,人物故事的文化布置,乡村味文化味不断提升,这是值得鼓励和支持的乡村振兴实事好事。

地名中有乡愁。我们看古代文人的姓名字号,一些大名鼎鼎的文人,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又称“柳柳州”,韩愈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孟浩然又称孟襄阳,韦应物世称韦苏州……我们可以发现,这与他们的出生地或者为官地密切相关,从根本上看都与乡愁有关。在这里,乡愁包含着对出生地家乡或者工作地第二故乡的乡亲乡情刻骨铭心的记忆,饱含着对故乡日日夜夜的思念,无时无刻的牵挂,魂萦梦绕,念念不忘。乡愁是爱乡的表现,爱国的基础,乡愁人之常情,人皆有之。乡愁的出发地和归属地都是家乡,留驻乡愁就是留住生我养我的家乡村落街巷,就是留存让我们回忆让我们思念的村落文化。

近期镇江市正式公布2022年全市地名文化遗产名录,首批共有25个地名入选,我市有萧家巷、陆家、留墅、滕村、六都、张巷、九里、柳茹、夏墅、三城巷、黄连山、陈山等12个地名入选。这对挖掘地名文化资源,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和传承开了一个好头,做了一件有益于文化的好事。

优秀传统地名蕴藏了宝贵、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个地方的文化矿藏,留存了地名文化就留住了地域文化留住了世代乡愁。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