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市民“三伏天”户外活动场景。记者 溢真 摄
本报讯(通讯员 陈浩)7月17日下午,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阵雨给本轮高温“降火”,高温天终于有所缓解。在经历了连续12天的高温后,历时40天的加长版“三伏天”7月16日拉开序幕。
今年三伏天从7月16日进入初伏,7月26日起进入长达20天的中伏,8月15日进入末伏,8月24日三伏天结束。这个三伏天,开场不一般。一般来看,三伏天是一年里最热的时候,但今年在入伏前就高温热浪不断。6月平均气温平1955年以来的最热历史纪录,7月开始,我市热度更是一天比一天强,最高气温曾一度飙升至39.6℃。
三伏天养生 关键要做到“三防一养”
防暑气 医生认为,夏季暑气盛行,侵入人体,常见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如果不及时补充津液,会出现高热、烦躁、头晕、头痛、胃口不佳,甚至神志昏迷、血压下降。中暑者多为高温环境或户外工作者,身体素质较差或者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群。
建议:户外活动避免太阳直接暴晒,赤膊烈日下工作,容易灼伤皮肤,反而容易中暑。中午12点到下午3点是最容易中暑的时间段,尽量减少外出。及时补水,少量多次,加强房间通风、降温。
防寒气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面对炎炎夏日,人们有了空调、冰箱等“避暑神器”。吹空调纳凉,吃冷饮无度,时间长了中气内虚,以身热头痛、无汗恶寒、关节酸痛、胃肠不适、腹痛腹泻等为主要症状,老人、儿童以及体质较弱的人群尤要当心。
建议:夏季饮食不应过度贪凉,要注意饮食的营养搭配,做到不挑食不偏食。无论是空调还是电扇,使用时,应有所节制,温度不应过低,最好将其控制在26℃左右,而且不能直吹头部。
防湿气 湿气在体内滞留时间太久,往往会出现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皮炎湿疹、精神萎靡、四肢乏力、大便不成形,甚至诱发关节炎等健康问题。
建议: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在阴雨天要注意关闭门窗,天晴后及时开窗通风,室内湿度太大,可以使用空调除湿模式或除湿机以祛除湿气。
养阳气 夏季是阳气升发的季节,此时人体内的阳气最为旺盛,然而由于无节制地吃冷饮、吹空调,过度贪凉,也会伤到阳气。
建议:睡眠充足,避免熬夜,早睡早起;饮食以清淡为主,不要贪凉,多吃低脂肪、高蛋白的饮食,少吃辛辣刺激、肥甘厚味之品;夏季肠道感染病高发,注意饮食卫生,减少在外用餐;坚持体育锻炼,有利于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但是锻炼要注意避开高温时段,避免剧烈运动,老年人不妨选择打八段锦。
一年最热三伏天,“冬病夏治”好时机
冬病夏治,是以三伏天治疗虚寒类疾病为主。而冬病夏治疗效最理想的适应证是呼吸系统疾病,其他免疫、消化、循环系统疾病也可以从冬病夏治中获益。
但是冬病夏治也有禁忌证,比如说支气管扩张咯血及咯吐大量黄痰者,活动性肺结核咳血患者,孕妇,糖尿病目前血糖控制不理想者,皮肤有创伤、破溃或皮肤易过敏者,瘢痕体质者,是不适合的,还有就是2岁以下婴幼儿要慎用冬病夏治贴敷。
三伏天也“烤”验心脑血管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要想安然度过这个三伏天,需要保持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市中医院医生介绍,首先合理使用空调,不用空调或者整夜吹空调都是错误的。进入三伏天,天气非常炎热,有些人为了省电,不用空调,但是这样也会导致身体内的温度逐渐地升高,对心脑血管的健康不利。还有些人则喜欢一天24小时待在空调房里或者整夜吹空调,但是这种做法也会影响到身体的血液循环,给血管造成很大的刺激;其次要注意的是渴了千万别猛喝水,而应该是少量多次补水。
饮食上应多吃含钾食物
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三伏天饮食上要注意些什么呢?市中医院医生表示,三伏天这类患者首先要注意不宜大量吃冷饮。因为,过量的冷饮食品进入胃肠后,会突然刺激胃,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加重病情,并易诱发脑出血。同时应严格控制饮酒,啤酒是三伏天许多人的最爱,虽然酒精度数低,过量亦可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的加重。饮食方面,应选取钾含量相对较高的食物,香蕉、芒果、玉米、豆类、蘑菇、海带、韭菜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盲目追求“夏练三伏”不可取
专家指出,在酷暑时节,盲目追求“夏练三伏”是不可取的。每天的锻炼时间不宜过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