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骗术会盯上老人哪些疾病?

本报讯(记者 溢真 通讯员 剑斌)保健、养生、医疗等方面的涉老骗术可谓无孔不入、花样繁多、真假难辨,而老年人出于对疾病的恐惧和对健康的期望,心理防线就会日渐脆弱,很容易被人左右。一些不良药商、药托和游医、医托等抓住老人的这一心理特点,进行不正当营销、导医和治疗,从中牟取暴利,这将不可避免地威胁到老人的健康和生命,已引起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关注。

那么,“医骗”“养生骗子”等会针对哪些老人的疾病作为突破口呢?医院健康管理医生认为,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糖尿病、骨质疏松、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症、冠心病、腰椎间盘突出等常见、看似不很凶险但较顽固且痛苦的慢性疾病往往容易被医疗骗术盯上。

身患慢性疾病应规范就诊

身体出现不舒服应第一时间到医院就诊,但对于很多老年朋友来说这是个“头疼事”:不少老年朋友会患有多种疾病,每次到医院可能存在辗转多个科室看病的情况,对于身体条件较差的老年人来说很是麻烦。家住开发区的钱奶奶今年71岁,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但平时身体保养得不错,整个人精神状态看上去也很好。每当熟人问起她保养的方法,她总回答说:“吃好、睡好、心情好,最重要的是不舒服了及时到医院看,听医生话最重要。”

原来,钱奶奶平时都是在正规医院就诊,可以说是那儿的“老熟人”了,医生对她的病情都很熟悉,每次去都能根据她的情况给出最佳治疗方案,可以说“一站式”解决了钱奶奶的就医问题。而江湖“养生专家”往往针对老年人除病心切的弱点,让老年患者为所谓绝技埋单。云阳街道退休工人陈师傅因带状疱疹引起了病理性神经痛,无休止的疼痛使他逢人便说:“谁能让我不痛,我花多少钱都愿意。”为此,陈师傅在江湖医生那里已花了一万多元,而疼痛并未减轻。

走出“三叉神经痛”的魔圈

79岁的孙奶奶左侧面部疼痛已有40余年,每次疼痛时,她就会口服止痛药,十几分钟后,症状便稍有缓解。这期间孙奶奶也找江湖医生看过,花了近万元。随着病情的发展,家人只能再带她前往医院就诊。

医生介绍,目前,三叉神经痛主要治疗手段包括药物、射频消融术、微血管减压术和球囊压迫术等,各种治疗方式各有利弊。药物、射频消融术等治疗方式虽然简单,但容易复发;微血管减压术,毕竟是开颅手术,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且部分病人不愿意接受,推广应用有一定的困难;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是将微球囊经过卵圆孔置入麦克氏囊内,进而扩张球囊对三叉神经半月节产生微毁损效应,从而治疗三叉神经痛。球囊压迫术以其有效与微创的优势,正在为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不过,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查明,那些可疑的病因也很难避免,因此无法预防。

腰椎间盘突出症 “戳戳”这里能止痛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有医院有一个神奇的技术,用针通过X线的引导,将药物注射在一个叫侧隐窝的地方,因此这个“侧隐窝阻滞治疗”,缓解了众多老年人患者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带来的腰痛或下肢疼痛。

专家解释,椎间盘是在人体脊柱的每两个相邻的椎体骨头中间,当椎间盘突出了,髓核从纤维环里跑了出来,这就是腰椎间盘突出。而椎间盘旁边不远的地方,就是重要的神经根和脊髓,当跑出来的髓核较多时,就有可能刺激甚至压迫到周围神经根或脊髓,引起腰疼并伴随下肢放射痛,有了症状,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而一些江湖医生,则利用腰椎间盘突出症反复发作的特点,以“快速减痛效果好”的承诺,引诱老年患者上钩,使之成为骗术的钱袋子。

老年人不该痴迷保健品

免费量血压、免费测血糖、免费做保健按摩、免费领鸡蛋大米……这样的场景,在很多保健品推销点的门口和海报上并不鲜见。家住城区的刘阿姨和王阿姨,就这样加入了“免费享受大军”。每隔一段时间,她们就会乘公交在几个点奔波。刘阿姨说,让她最牵挂的还是这些公司分批发放的草鸡蛋。第一次每人可领20个,第二次去,保健品公司就要求她必须带人去,否则不能领;到了第三次、第四次领蛋,手里必须有三种保健品空瓶加收据,并且要单张满一定额度的。除了鸡蛋,公司还会发一些富硒米、挂面、酱醋、水果、首饰挂件等,免费背后的条件同样都会层层加码。而在一拨拨的“专家讲座”上,向老人拼命推销的多为灵芝口服液、蜂胶胶囊、拔毒追风贴、人参鹿茸丸、磁疗仪、眼部按摩仪、水疗按摩床等,少则几百元一盒,多者数千元,并且一介绍就是购买三五个疗程才“有效果”。

刘阿姨和王阿姨还被邀请参加两日游,每人只需交99元。一到目的地,好些姑娘小伙就端来热水让老人泡脚,揉腿敲肩的同时,“叔叔阿姨好”不停嘘寒问暖拉家常。晚上老人们还被邀请听“养生专家讲座”,其间自然又买了不少“包治百病”的产品。“这些年,虽然我拿了不少免费鸡蛋,但同时付出的是不知比鸡蛋高多少倍的钱,买了一堆乱糟糟的东西。”刘阿姨不无沮丧地告诉记者。平日里生活非常节俭,可买保健品出手之大方令人咋舌,花个几千上万元的老年人比比皆是。我市心理健康教育研训员耿振美表示,造成大多数老年人受骗的原因,不是保健品公司有多精明,更多时候是老年人的“心理作祟”使然。公司通过组织“健康讲座”“会议营销”等来满足老年人“被尊重”的心理诉求。保健品销售商的情感营销、健康营销、价值营销等正好乘虚而入,让买什么就买什么。同时,老年人爱贪小便宜、信息闭塞、对外界认知有误区以及从众心理等,均导致保健消费极大的盲目性。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