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竹生
“风起于青萍之末,止于草莽之间。”语出战国宋玉《风赋》,意为大风在长有青色的萍草的地方聚集,最后在草地间平息。当今时代有一种风,无声无息,起于网络,可以掀起狂风暴雨,爆发惊天风雷。爆发惨烈,现状残酷,教训惨痛,一地鸡毛,一塌糊涂,一败涂地。雷暴之后,止于网络,记于网络。
都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互联网时不时发生风起风暴事件提醒我们,他山之崩,可以示人。这要我们进一步认识互联网,谨防被网卷、网曝、网挂。
互联网有群体的轰动性。5月26日,人教版数学教材的部分插图在网络上引发争议,并引起广泛关注。部分网友表示插画人物眼睛无神、毫无美感,缺乏少年儿童应有的灵动与朝气,对比其他版本的教材插图存在明显审美差距。就是这段文字配上那几幅怪异插图,迅速发酵,舆论大哗。5月28日一天的阅读量超过4亿。也是这一天,教育部回应教材插图事件全网热搜榜、微博热搜榜双双第一。群体关注性引发群体的轰动性,群体的轰动性引发群体的谴责性。不触不发,一触即发,一发不可收拾。
互联网有海啸的冲击性。“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惦记上了,早点晚点,被惦记上的东西就不是你的了。网民的集体关注,涉及食品安全的,涉及教育的,涉及孩子的,涉及医疗卫生的,涉及防疫抗疫的。尤其是借这个机会发泄心中积郁的某种心情,那就是不分东西南北,不分鸿儒白丁,不分白天黑夜,轮番上阵,赤膊上阵。没有好脸看,没有好话说。气势汹汹,排山倒海。就是口诛笔伐,就是上纲上线,就是罄竹难书,就是群情振奋,就是这个时期舆情关注的热点焦点宣泄点。
互联网有山崩的颠覆性。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遭全网批评争议,紧接着媒体关注,央媒发声。5月27日《人民日报》评教材插图争议:不只关系审美培育,更关乎价值养成。5月28日,教育部责成人民教育出版社立即整改:重绘教材插图,确保秋季学期使用。5月30日,教育部成立调查组进行全面彻查,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调查处理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网民的关注就是社会的关注,社会的广泛的关注形成舆情就是有关部门的关注。一调查,一公布,人设崩塌;一追究,一处理,一撸到底。
互联网有人肉的暴露性。互联网上有千万只眼,在全天候守看,有的是火眼金睛,可以洞若观火;互联网上有千万只手,在全方位扒拉,有的是超强挖机,可以掘地三尺。这个千万只眼不是在观赏欣赏,而是在挑刺;这个千万只手不是在握手言和而是在出手相击,一招致命。挖出萝卜带出泥在互联网不是一荣俱荣,恰是一损俱损。因为这件事被网曝,那么连带和连坐的效应可以让祖宗八代,可以让特定关系人,可以让所做的所说的,自以为隐藏得很深的见不得人的统统起底,光天化日,体无完肤。
互联网有不灭的记忆性。说过的话,哪里说哪里消,口说无凭。说过的话,时间久了就会淡忘遗忘,但是互联网有记忆,哪怕多少年前的。当事人以前在社交媒体发过的内容都会展示在个人动态,当事人出事时试图说假话或者抹去过往发布的内容,都会被人翻出来,对比现在的,被找碴子。有些博主前脚发发现不对头后脚删,来不及了,快手已经截图保存,网络痕迹就是铁证如山。挂在大庭广众之下示众,你干着急却奈何不了它。你的橡皮擦擦不了网络上的痕迹,网络之大不是你可以一手遮天。
互联网有现实的警示性。不怕赤日炎炎大太阳,不怕耀眼刺眼太阳光,就怕网络曝光,就如同照X光,原形毕露。一些公众人物,一些公家人物,一些专家人物,他们某年某月一篇论文涉嫌学术不端,某地某时涉嫌酒后乱言;如果他们忘乎所以,在工作时间发生粗暴对待服务对象的情况,在公共场合发生失德失范言行,被曝光、被查实、被处分屡见不鲜。过去只要是产生负面影响的,上了焦点访谈的,涉事单位和涉事者如热锅上的蚂蚁备受煎熬。现在焦点向着网络转移,倒在网上不是危言耸听。
互联网上刀光剑影硝烟弥漫,一刀一弹一炮都有攻击力,一图一文一帖都有杀伤力。但是攻击力也罢,杀伤力也罢,只有在打中靶子后才冒烟起爆。所以提防互联网的这性那性,就要深切体会深刻明白互联网的这性那性,慎言慎行,慎之又慎,想到网晒网烤网暴,跟不授人以柄一样,不提供遭受诟病中伤的胸环靶,一靶没有,刀枪不入金钟罩,乱云飞渡仍从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