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熊飞
备受关注的“清华女博士”应聘长沙岳麓区协警一事有了新进展。据当地通报,当事人张某网上报名时谎称“清华大学博士”,其从山东一所二本学院本科毕业,常臆想在清华大学读博士,并在多地民营企业求职时谎称学历。而于稍早前的5月23日晚间,清华大学回应:学籍库查无此人。
从最初“清华女博士报考协警”惊掉所有人下巴,再到博士学历原来只是报考人臆想出来的,如此剧情反转可谓跌宕起伏,精彩程度完全不输一部院线大片。这样的故事当然吸人眼球,很多最初爆出此事及较早报道当地通报的媒体都收获了10w+,后续还源源不断有媒体以头条的形式向受众推送这条通报信息。
可众多媒体如此连篇累牍报道这一事件,真有必要吗?“清华女博士报考协警”又是否值得这么多头条呢?媒体在获取流量的同时,有没有考虑到如此关注会对当事人张某造成多大的舆论压力?
此事的确有戏剧性,可从新闻价值的角度来说,却显然匹配不上如此多的头条与关注量。张某的行为并未给公序良俗带来任何实质性的伤害,谎称清华大学博士顶多只能算个人诚信问题,事后还证明这只是出于她自己的臆想,对于一个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求职者,舆论特别是主流媒体何不多些包容。
事情发展到如此地步,张某显然已经处于了“社死”状态,考虑到其经常出现臆想的情况,媒体一次次的头条推送会否成为压垮她的一根根稻草?这绝非危言耸听,要知道因不堪忍受网络暴力或舆论压力而导致轻生的案件屡见不鲜,作为掌握着社会公器的媒体,在此事上如不克制追逐热点、流量的冲动,继续对着张某一顿穷追猛打,就极有可能将一个年轻的生命推向深渊。
臆想的调查结果一出,闹得沸沸扬扬的“清华女博士报考协警”其实已经变得非常简单明朗,没有那么多所谓的内幕,刻意炒作就业焦虑的质疑也站不住脚跟,媒体对此事尤其是对当事人张某的关注不妨就此打住和进行冷处理,使此事的舆论热度降温,也让她从舆论的风口浪尖上走下来,减少悲剧发生的可能性,这是媒体该有的人文关怀与温情。
当然,如果有媒体想推出后续报道,不妨多关注更多像张某一样的非名校生们的就业困境,在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当下,数量巨大的非名校生在求职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学历歧视、不公正对待等困境,显然是有深度挖掘价值的选题。当非名校毕业生就业之路能走得更顺,谎称、臆想名校毕业生乌龙发生的概率自然也就会降低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