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让百姓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看延陵镇东皇村如何以现代农业为抓手推进强村富民
本报记者 蒋须俊 通讯员 庄英
阳光正好,微风不燥。初夏时节走进地处茅山老区的延陵镇东皇村,一派生态宜居的美景呈现在眼前:绿色田野上连片的粮食基地内,小麦丰收在望;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村落,安宁祥和、环境整洁;通往丹西公路的村内水泥主干道,通过升级改造成了沥青柏油路,逐步实现了村级道路“黑化”。这让人很难将此与曾经的经济贫困村联系起来。
从脱贫之前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不足20万元,到2021年的147.9万元,东皇村的变化不仅是村集体账本上逐年增长的收入数字,还有村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的提升。“产业旺了,村庄美了,人心齐了,乡村振兴让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了!”说起如今东皇村的发展变化,村民们一个个喜笑颜开。通过产业富村、生态兴村和村民共治,激发了村级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东皇村走出了一条以发展特色农业为主的强村富民之路。
产业富村,“合作经济”显亮点
在东皇村成方连片的绿色小麦基地旁,一块“恒顺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大型招牌特别引人注目。东皇村党总支书记束和平喜滋滋地说:“这是恒顺醋业牵手东皇村建立的永久性糯稻种植基地。现在种粮靠订单,不仅销路有保障,还能获得持续稳定收入。”
东皇村地处半丘陵地区,是一个纯农业村,在脱贫之前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不足20万元。
“乡村要振兴,产业需先行。农业村想摘帽,只能发展农业,向土地要效益。”束和平介绍,在市总工会、扶贫办等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帮扶下,东皇村抓住脱贫攻坚机遇,于2013年乘着扶贫项目帮扶解困的东风,购置了4台粮食烘干设备,新建了烘干房。2014年,仅粮食烘干项目的收益就达10万元。2013年、2015年,村党总支积极领办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先后成立东皇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并以合作社为平台,实现了“村社合一”,推动村集体、合作社和村民的合作共赢。
土地流转到合作社,农机具也逐步跟进,东皇村从此走上了农业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之路,截至目前全村流转土地3500多亩。“除了先前根据半丘陵地区土壤状况,引进专业大户发展的1355亩花卉苗木外,其他2209亩土地交村集体经营,分别由合作社理事会成员、两委干部分组承包管理;而定期接受现代农业培训后成为现代农机操作手和种田好手的他们,利用大型农业机械,通过提供农机全程化服务、农田管理、粮食收购等实现村级收入的大幅提升。去年,合作社种植的1600亩糯稻,上交村集体达58万元。村民每年除了能拿到土地流转租金等收入外,还可通过进厂、经商和参与农田管理等方式,增加务工收入和三产服务性收入。
2016年,东皇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了80万元,当地40户建档立卡户也全部脱贫,为一举摘掉贫困村帽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7年,在新一轮扶贫项目扶持下,合作社建立仓储设施,扩大农机具规模,现如今各类高档农机具共有50多台(套),从耕、种、收到打捆、烘干乃至稻米加工、包装机械,可谓应有尽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也持续增长,惠及了广大村民。这些年,村两委还将自产自销的部分大米作为福利,发放给低保户和建档立卡户,此举深受群众好评。
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土地流转+农户”的模式,东皇村大力发展优质稻米等特色产业,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不仅成功摘掉了贫困帽,还蹚出了一条现代农业发展的致富之路。
生态兴村,绿色发展促振兴
推进土壤改良、发展生态农业、打造生态东皇,这是东皇村围绕生态兴村、以绿色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自从采用有机肥进行土壤改良后,我们不仅每年能省下购买化肥的30多万元资金,还节省了人力物力,在提升产量的同时也让基地生产的粮食更健康安全。目前,村里的土壤改良面积还在继续扩展中。”说起绿色发展带来的好处,束和平侃侃而谈。
过去,东皇村百姓有一段顺口溜:“地处半丘陵,高低落差大;种粮难丰收,低产又低效。”由于地形错综复杂,再加上土地贫瘠,这里的小麦亩产量顶多只有三四百斤,水稻亩均高的也不过八九百斤。
为建设高标准粮田,夯实粮食丰收基础,从2009年开始,东皇村多方向上争取土地复耕等项目,坚持不懈对全村5600亩土地进行农田复垦综合整治,到目前已完成5000亩,为农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后大型机械作业创造了条件。此后,为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东皇村又立足生态保育区,推进粮田土壤改良,通过休耕轮作、撒施有机肥,现已完成1000多亩农田的土壤改良。去年,结合镇江市生态循环农业试点项目的实施,在镇江“亚夫团队”和镇江市农科院专家指导下,将购置的河道、沟塘污泥等,与秸秆混合制成有机肥,通过机械深耕深翻,不仅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效提高了农田肥力,而且促进了粮食增产增收。
“你看,这些原先由一家一户承包的零碎地块,过去连个像样的路渠都没有,而今实行农业规模化经营后,已全部改造成三亩或五亩的地块,形成了成方连片的粮食基地,实现了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通、涝能排、旱能灌的目标。”东皇村会计唐建玲指着村里窑厂复耕后连同周边一望无垠的绿色麦田,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过去,一家一户种地,化肥大量使用,产量却没有多少增长,相反土壤却越种越板结;如今,经过土壤改良后,农田蓄水保墒能力得到提高,土壤也变得更加松透了。同时,通过农作物病虫害简约化防控技术,保证了粮食安全、高效、绿色生产。”束和平说,肥沃的土壤、优良的生态,为东皇村粮食高产稳产提供了保障。“正常年景下,我们的小麦平均亩产达到400公斤左右、水稻亩产稳定在650公斤~750公斤。”
束和平透露,东皇村已连续四年与恒顺合作,为其订单生产糯稻原料。以后要想稳定发展,除了扩大订单农业,还要推动农产品产业化,在保障粮食生产量质并举的基础上,为农产品做好包装经营、商标注册,发展智慧农业。今后,合作社将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完善集粮食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做优绿色生态农业,助力乡村振兴,把富民强村、壮大村集体经济这篇文章进一步做实做细,让东皇村民在小康路上阔步前行。
村民共治,村庄环境展新颜
走进东皇村的美丽宜居村庄王甲自然村,只见文体小广场、垃圾箱等基础设施相互配套,村民房前屋后干净整洁,一幅幅美丽乡村墙画,把村庄装饰得格外赏心悦目。
“曾经杂草丛生的荒废地,已经变成了绿茵地和小广场;垃圾乱堆乱放现象不见了,原来失修的破败老房屋已经改造出新。村庄环境变得干净靓丽了,居住在这样的田园美丽乡村,心情格外舒畅。”家住王甲自然村的71岁老党员王早根乐呵呵地说道。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好不好,生态东皇创建美不美,事关村民的幸福指数高不高。”束和平说,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档升级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等方面,村两委干部坚持有事同村民商量,通过村民共治,实现了由过去的“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提高了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推动了村风民风的改变和民生实事工程的建设。
2021年,在政府的帮扶下,投资280万元、总长1.7公里的“蒋胡路”柏油路在东皇村铺设完成,路边栽植的五颜六色的鲜花,成了美轮美奂的新风景;而亮化工程的建设,让蒋甲、前蒙至后蒙桥、丹西路至后黄连岗、东王至云头地几个路段有了97盏太阳能路灯,极大地方便了村民夜间出行。美丽宜居村庄的建设,进一步提升了村庄“颜值”,同时带动了其他自然村创建的积极性,推动农村环境常态化、规范化管理。东皇村计划用两年时间将丹西路连接到各自然村的道路提档升级,实现村级主干道路的“黑化”。
“推进乡村振兴任重道远。新时代新征程,我们依然要铆足干劲,接续奋斗,让东皇走向新的辉煌!”面对新的发展目标,束和平表示,一方面,要坚持以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为目的,利用土地复垦增加耕地面积,增强合作社经济发展动能;另一方面,坚持以让村民有获得感、幸福感为目标,持续做好农村人居环境的提档升级,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深入推进东皇村各项事业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