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疫而动,向疫而行。连日来,在丹阳新区出口查验点,有一群年轻人从不缺位,他们冲锋在前,挺身而出,在防疫一线舞动青春的旋律——
青年战“疫”有力量,奋斗青春有担当
本报记者 马骏 文/摄
丁杰:保畅队伍中的年轻“逆行者”
“到了晚上,气温降了下来,又冷又困,可防控工作不能有丝毫松懈。我便找话题和大伙儿聊天,还是困的话,大家就轮流到路边走一走,跑一跑,提提神……”十多天前,丁杰加入了丹阳新区出口查验点的“保畅专班”,带领其中一队人坚守在防疫一线。
到这里来做志愿工作之前,丁杰是曲阿街道信访办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对查验点具体的防控工作知之甚少。4月30日,丁杰被抽调到这一查验点,加入到查验点的保通保畅工作中来,具体负责安排志愿者跟车。“来之前,我听说我们这个‘保畅专班’有80人,分成4支小队,每队20人,分早中晚班轮流值守,8个小时轮换一次。”当时的丁杰觉得,如此多的人做一项工作,难度不会大。然而,丁杰很快发现,这份工作和想象中的并不一样。“刚开始工作,我就出了岔子。”丁杰说,“当时,我把我们小队的志愿者全都派出去跟车了,我自己也去了,导致查验点的‘保畅专班’出现了‘空窗’情况。没有志愿者跟车,企业方面的来人就无人对接,存在防控隐患。”出现这样的情况,丁杰不敢再有丝毫大意。
有了这次教训,丁杰开始重新审视这份志愿工作,并在工作中打起十二分精神,谨慎再谨慎,细致再细致。学习能力强是年轻人的优势,在随后的一两天里,丁杰很快便进入状态。“起初,值晚班的时候,我把所有人都喊来了。可晚上的车流比白天小,并不需要这么多人。后来,我便调整了工作方式,晚班只让五、六个人到场,大家轮流来值班。”丁杰及时改进工作方式,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让志愿者们得到了更多的休息时间,让志愿者们可以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此外,为了让值晚班的志愿者始终保持注意力,丁杰会准备一些有趣的话题和大家交流。这样的方式,不仅消除了大家的困意,也让大家在工作中熟络起来,形成了团队合力。“你看,这些进来的货车,我们查验点的同事会在它们进入查验点时,根据车辆信息、驾驶员信息以及货物信息,在车门分别贴白条(低风险)、黄条(中风险)和红条(高风险)。如果车门被贴上黄、红条,驾驶员是不允许下车的,这是为了实现闭环管理。”丁杰说。“这份工作也许不太被注意,但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可在丁杰看来,这是一个非常有必要的挑战,“我今年30岁,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还不多。这样的工作给了我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通过在这里的磨练,我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袁云飞:防控一线的年轻“多面手”
“每天上午都是查验点最忙碌的时候,这段时间车辆多,其中约有一百多辆贴着黄、红条的大型货车。这些车辆需要本地企业方面的接车人到查验点的登记处来登记信息,签写承诺书,这是我每天最忙碌的时候。”今年30岁的袁云飞在丹阳新区出口查验点参加志愿工作近两个月,从“防控新人”到查验点的“多面手”,变化的不只是袁云飞的能力,更多的是对防控工作的认知。
“说实在的,刚刚被抽调到这个查验点的时候,我真是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更没有去认真思考过自己所在岗位的重要性。”袁云飞说,“在查验点的日子里,身边的同事累了、病了,从不说苦,在这样的氛围里,我很快也不自觉地融入了进去,去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并为之全身心地投入和付出。”
一边做着登记处的日常防疫工作,一边对离丹的货车进行查验,手头事情忙完,袁云飞还不忘帮助其他同事。“做我们这份工作,身体累在其次,主要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理解和配合。”袁云飞说,“工作在城市的大门,我不得不严格按照流程进行防疫工作。一些外来的货车驾驶员不理解,甚至对我们粗言粗语。这个时候,我们不仅要严格按照规定来做,也得兼顾驾驶员的情绪,尝试与其好好沟通。”现在的袁云飞不怕苦、不怕累,在防疫一线挥洒着青春的汗水。
邱铖:穿梭车流中的年轻“守门人”
“你好,麻烦出示一下行程码……”在丹阳新区出口查验点,33岁的邱铖守在第二道卡口,主要负责查验行程码、贴条、引导驾乘人员进行抗原检测,“刚来的时候我在第一道卡口,现在守在第二道卡口,只要在这个查验点一天,我就守好一天门。”
在邱铖看来,他的工作最大的难点就是与驾乘人员沟通。“根据车辆、驾乘人员、货物等信息,我会在这些车辆的车门上贴条。”邱铖说,“有些驾乘人员可能在高速公路上堵了一路,终于来到我们这里之后却没法儿顺畅地进入,还得被贴条,就会有情绪。”对于这些负面情绪,邱铖选择将心比心地去好好沟通,“你得顺着他们说,站在他们的立场为他们考虑,之后再将防控措施告诉他们,解释给他们听。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理解。”
作为一名年轻人,邱铖在防疫工作中显示出了他成熟的一面。“到这里来之前,我在开发区慈善分会工作,时常会与一些群众沟通交流。”邱铖说,在查验点,他把之前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代入进来,成功运用在工作中。
在邱铖看来,年轻人完全可以独当一面,“现在的年轻人真的是太棒了,大家都是好样的!”在查验点的这些日子,邱铖几乎没有听到一个年轻人诉苦,更没有一个年轻人当“逃兵”,每一个年轻人来到这里之后,都是从头学起,很快便成了“排头兵”。
在日夜的防疫工作中,邱铖认识了不少同为年轻人的新朋友,大家在一起聊生活、聊工作,聊得最多的就是在查验点每天的经历,那些小温暖和小感动在彼此心中传递,那些小委屈、小情绪在传递之中被消化。接下来,邱铖还将继续坚守在查验点,在他看来,这是一段特殊的人生经历,他和他身边的这群年轻人将用青春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疫墙”。
邢隆:防控保畅一肩挑的年轻“联络员”
“一方面,我要对接企业;另一方面,我要对接跟车的志愿者。在严格落实防控措施的前提下,让每一辆进入城市的货车都能高效流动。可以说,我扮演着保通保畅工作中联络员的角色。”在丹阳新区出口查验点,28岁的年轻党员邢隆肩负着不小的责任。
一边从查验点登记处了解信息,一边与“保畅专班”方面对接,做起防控工作来,邢隆游刃有余。不过刚来这一查验点时,邢隆却是个“门外汉”。“刚来那会儿,我看到大家都在忙,便一边思考,一边学着做。”邢隆很快便了解清楚了工作内容,并掌握了工作方式,没多久便能独当一面。
“在货车来到我们的查验点之前,相关企业需要在线上进行申请,否则货车是无法进来的。在企业申请后,我们登记处的工作人员会进行备注。我从登记处了解具体情况后,与‘保畅专班’的志愿者对接,安排人员跟车,并且根据交通情况调整车辆进入的顺序,确保不会出现无人跟车以及道路拥堵情况。”邢隆说,“我们这些‘联络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查验点现场车辆混乱的情况。”
在来到这里之前,邢隆是曲阿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局的一名执法人员。对于秩序的重要性,邢隆再熟悉不过。“防疫和保畅需要‘两手抓’,而良好的秩序就像是一根结实的扁担,能够更好地挑起两头来。”邢隆说道。
“我的孩子现在14个月大,刚学会走路。工作之余,我最挂念的就是孩子,生怕他磕着碰着。”在参加志愿工作之前,邢隆和妻子一同照顾孩子。可现在,这份责任需要家人来帮助分担。“我在这里工作,我爸妈很支持,我岳母和妻子则比较担心。”一方面是家人的理解,一方面是家人的牵挂,这让冲在防疫一线的邢隆心里又暖又满。“希望疫情早点过去,希望家家户户都能团圆安康。”邢隆说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