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张亦飞(右一)与陆俊杰(左一)正在查看母蝎生长情况。记者 谢超 摄
本报讯(记者 谢超 见习记者 郭静文)翘着带毒的尖尾巴,舞着坚硬的大钳子,蝎子的形态令人躲避不及,而位于司徒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内的迪飞生物技术丹阳有限公司,却把这种“毒物”当作“宝贝”来养殖,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致富路。
走进迪飞生物的蝎子养殖基地,6座恒温34℃的蝎子大棚格外引人注目。走近细瞧,15层的蝎窝码得整整齐齐,不时有白色的幼蝎从中爬出来觅食。“这是今年3月份从山东引种的4万只东亚钳蝎,目前已繁殖出160万只幼蝎。”迪飞生物总经理张亦飞自豪地说。
与“蝎”结缘,还得从一种神奇的昆虫——黑水虻说起。在这之前,迪飞生物通过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江苏大学固态发酵实验室等多家科研单位合作,突破黑水虻高密度养殖和高品质昆虫饲料开发等技术瓶颈,有效转化餐厨垃圾、生活有机垃圾、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产生了很好的循环经济效益。2021年7月,该公司绿色种养循环农业项目被列为农业农村部试点示范区项目。“在养殖过程中,我们发现,黑水虻幼虫蛋白质、脂肪、氨基酸含量非常丰富,特别适合作为蝎子养殖的高蛋白鲜活饲料。”张亦飞告诉记者。
经介绍,张亦飞与在江西养殖蝎子4年的陆俊杰相识。经过多次沟通、洽谈,张亦飞与陆俊杰协商通过资金、技术合股,投资80万元启动了蝎子养殖一期项目。就这样,陆俊杰来到迪飞生物蝎子养殖基地,当起了技术员。
“蝎子不仅喜欢温热的环境,而且喜欢昼伏夜出,晚上出来觅食,白天很难看到。”经过多年摸索,陆俊杰对蝎子的习性已是十分熟悉:一般母蝎子在产仔前要喂饱,如果没吃饱,饿的时候会吃小蝎子;产仔后不用喂食,只需要把母蝎子放在比较安静的地方静养就好,以免母蝎子误伤了小蝎子;幼蝎会在母蝎背上停留15天……
说话间,只见陆俊杰瞅准时机,用拇指和食指快速捏住一只大蝎的尾刺,被抓后的蝎子虽然在他手上来回折腾,但根本伤不了他。陆俊杰告诉记者,“蝎子蜇人就靠这根尾刺,毒素也在这根刺上,只要捏住它,就奈何不了你。”
“小蝎子”成了增收致富的“大宝物”,这在我市尚属首家。随着幼蝎的繁殖成功,张亦飞和陆俊杰计划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延伸产业链,走独具特色的致富之路。“目前,基地的养殖面积为400平方米,计划今年将规模扩建到1000平方米,届时可以年产活蝎3吨左右,产值达400多万元。”望着蝎窝内密密麻麻的幼蝎,张亦飞信心满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