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磊
说到我市家庭农场开展的多种经营,位于珥陵镇珥城村的飞云家庭农场自是当仁不让。自从5年前种植水芹以来,农场主韦云龙尝到了种植结构调整的甜头,不仅每年种植15亩水芹,而且顺带着开发了部分新品种,如旱芹、茭白、大白菜等,实现了新产业年亩效益超过1万元。可近日记者走访时了解到,老韦去年种植水芹亏损较多,已产生了放弃种植的念头,这是为什么呢?
记者“五一”前见到韦云龙时,他正好在农场外散步,于是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上述问题。
老韦告诉记者,水芹产业是个好产业,也有很多顾客喜爱吃水芹,只是现阶段的大环境已经让水芹的生产和销售出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弊端,他也是迫不得已放弃的。
“水芹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密度非常大,从收割、分拣、清洗、切割、捆扎到销售,每个环节都需要数名工人,属于纯粹的‘手脚活路’。而现阶段能招到的农业劳动力太少,即使是花费重金,招来的工人也大多在60岁开外了。水芹一批接着一批成熟,工人却是年老体衰,手脚跟不上,生产效率就会大打折扣。”老韦无奈地说道。
过去,韦云龙还尝试过分品质加工这一运作模式,通过加工精细度的不同让水芹的售价区间实现分离,从而打入不同的市场。可由于近年来劳动力日益匮乏,这一模式也随之宣告“停摆”。
而近两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阴霾的笼罩之下,不仅工人更难招,就连销售都成了一大难题。“去年招不到人,水芹收不上来。即使是收上来了,随着疫情管控的升级,经常出现卖不了的情况。这样看来,还不如让它们烂在地里呢。”老韦苦笑着说道。
不过,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韦云龙从未放弃过开展多种经营的想法,因为在他看来,多种经营模式是拯救目前种粮效益低迷的有效途径之一。
“我今年去了一趟合肥,它下辖的庐江县白湖镇有很多农民专门种植一种新型蔬菜,名叫‘芹芽’,它是由水芹改良而成,在当地产销两旺,已成为庐江县的国家地理标志蔬菜。”老韦说,他在了解之后非常动心,准备今年引进一些进行试种。
老韦向记者介绍,芹芽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是稻草、农膜轻型压盖种植法,不再依赖于水池,最关键的是,种植芹芽所需的劳动力要明显低于水芹,“种植芹芽的劳动力要求比水芹少一半以上,价格也高于水芹,应对目前的大环境是再好不过了。”
不过,考虑到本地的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韦云龙目前还只打算稍作尝试,“我等今年下半年的时候腾出几亩地来引进一些进行试种,能不能种好还是未知数。但只要种出来了,我就有办法卖出去。”老韦显然对“芹芽”这一新产品充满了信心,“只要本地人接受了它的口感,那就不会再考虑吃水芹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