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新农人智慧化种粮尽显“科技范”

核心提示: 水稻育秧在即,陵口镇新陵村青禾家庭农场内,一场特殊的帮扶结对“科技亲”活动在这里举行。

“科技结亲”助力农二代创业创新

“90后”新农人智慧化种粮尽显“科技范”

图为汤磊向市老年人才服务中心、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卫星平田机的使用性能。

本报记者 须俊 通讯员 少云 建平

水稻育秧在即,陵口镇新陵村青禾家庭农场内,一场特殊的帮扶结对“科技亲”活动在这里举行。在市老年人才服务中心、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及市农业农村局科教科负责人的见证下,作为镇江亚夫专家团队成员的我市老栽培专家、原市农委高级农艺师周铭成,与农场主汤建芳的儿子汤磊结成师徒对子。汤建芳对此喜不自禁:“在儿子的打理下,如今,我们家庭农场已经从全程机械化走向农业数字化,由会种田变成了‘慧种田’,有老专家团队的接续支持和科技指导,农场的创业创新之路将越走越宽!”

今年27岁的汤磊,大学毕业后放弃大城市工作,返乡与父亲一起种粮。近三年来,这位“90后”新农人利用智慧农机的推广,将数字农业应用到粮食种植管理中,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探索了一条新模式。

放弃大都市工作,返乡甘当“新农人”

汤磊的父亲汤建芳在当地是一位能人。今年50岁的他,自17岁中学毕业后就驾驶一台丰收35拖拉机,为当地及周边农户从事机耕服务。1998年,依靠自身积累,汤建芳投资32万元在全镇率先购买了一台久保田联合收割机,将机耕服务延伸到机收跨区作业,成了一位响当当的农机专业户。“当时,这笔钱在丹阳城里可以购买4套商品房。但有了大型收割机,种粮人不再人工辛劳收割、肩挑手扛了,彻底改变了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历史,农业机械化也迈开了大步。”汤建芳说。此后,靠着农机服务起家,他家的农机装备不断进行更新和升级换代,并在服务周边农户和走南闯北从事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中走出了一条致富之路。

2018年,汤建芳的儿子汤磊大学毕业后,进入无锡江南晚报教育部工作。汤建芳对此十分高兴,很快帮儿子在无锡城里购买了一套住房。但是,跳出农门、在发达城市工作的汤磊,却不甘于这种朝九晚五的工作生活,总想创出自己的一番事业。正好此时中央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确保粮食安全、端牢中国人的饭碗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看到家里已经成立家庭农场,并在农机服务的同时走出一条粮食适度规模种植的经营之路,这让汤磊有了回乡帮助父亲打理农田的想法。

“也许是从小耳濡目染,我对农业机械感情颇深,也很向往稻麦飘香、丰收在望的金色田野。”汤磊说,其实,农业搞好了,也是一项体面职业。他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在种粮这条路上走出与父辈不一样的模式,实现自己的梦想。于是,一年后,他离开无锡,回乡成了一位新型职业农民。

利用智慧农机,将数字农业应用粮田管理

父子合力,田野生金。为提高农场科技化水平,汤磊积极参加市里举办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和粮食生产培训,还邀请市老年人才服务中心成员、市老科技工作协会的老栽培专家、原市农委高级农艺师周铭成作为农场技术顾问,指导稻麦栽培技术。在专家的推介下,农场不断引进优质高产良种,推广粮食绿色高质高效新技术,还与丹阳麒麟种业合作建立了订单种子基地。看着汤磊火热的干劲,家人和亲友也从开始的不理解到后来的鼎力支持。从此,这位“新农人”成了父母的“田管家”。

“今年我试种的新品小麦镇麦18长势喜人,丰收在望。走,到我的基地看看!”在父子俩的带领下,一方120多亩的麦田映入眼帘,已进入灌浆成熟期的小麦,穗大粒多,正由青渐黄,风吹麦浪,淡淡的麦香味弥漫在田野上。“原先这方田多是二至三亩的小田,经过平田机整理,已经改造成连片的大型高标准粮田,原先的田埂也被平掉了,非常适合大型机械和无人机作业。预计今年夏熟小麦平均亩产可达800多斤。”

在农田管理中,自小爱掏鼓农机的汤磊,不仅协助父亲和叔叔对废旧农机搞些小改造、小发明,还与大疆智慧农业云平台开展部分合作,运用多光谱无人机对田块数据进行采集,并上传云端进行自动合成分析,有针对性地落实解决方案。去年6月底,农场机插的稻秧在返青之际,汤磊通过多光谱无人机,发现一处稻秧长势欠佳,疑是水稻田间泡水。果不其然,该处稻田本身较低,加上雨水天气,使稻秧泡水。由于及时发现问题,汤磊通过优化施肥方案,促进了秧苗稳健生长。他用无人机实施变量精准施肥,提高了农田肥料利用率,使规模种粮省工节本更省心。

智慧化、数字化农业带来的惊喜,让汤磊的父母和老一辈人对农业新技术有了直观认识。汤建芳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我这360亩粮食作物的长势情况如何,要走进每块地的田间地头细细查看,而现在儿子运用光谱无人机参与农田管理,巡田无需到田了,实现了农田管理的升级!”

如今,汤磊利用无人机定期巡田,追踪作物长势情况,已然成了他家农场管理的常态。每次巡田时,只需将大疆多光谱无人机设置到100米的飞行高度进行数据采集,一个小时就可以采集完所有田地信息,采集完毕后,他将图片在电脑中合成处理,会得到指数图和高清原图。“多光谱图像上的颜色区别,可以直观了解农田作物长势、检验农田平整度,”汤磊边演示边说,“你看这图,颜色越一致,表示田块落差越小,田也越平整。它能根据田间作物需求出变量施肥图、高程信息图和用作日常巡田记录,一旦发现田间杂草和病虫害等问题,能及时采取对应措施。”

汤磊告诉记者,除了2架植保无人机,农场的2台高速插秧机、3台大型拖拉机,1台激光平田机均已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提高了农田信息化程度,智慧农机带来的效果显而易见。譬如,机械在插秧时可以多增加穴数苗,避免了漏插秧;开沟后田间沟渠笔直,间隔相等;机条播作业更加精准,不会浪费种子。他家的三台粮食烘干设备,通过生物质炉不再烧煤,实现了高效节能环保。今年育秧时节,他准备应用喷管育秧技术。

扩大种粮规模,走产加销一条龙之路

“在发展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的同时,今后还应走产加销一条龙之路,提升粮食附加值。”老栽培专家周铭成向父子俩提出了家庭农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建议,这也是汤磊思考的课题:做优粮食产业,做出自己的好大米品牌。

“作为农二代,汤磊依靠科技化、智能化、数字化,提高了农田信息化程度,升级优化了农业发展模式,走出了父辈不一样的种粮之路,成为新农人中的佼佼者。”市老年人才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按照镇江市提出的老干部与青少年开展“曦夕行动”要求,这次与汤磊结成科技帮扶对子,旨在发挥老干部、老专家团队的独特优势作用,助力新农人创业创新,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

据汤建芳介绍,为促进粮食生产发展,下半年,村委会对合同到期的部分土地将进行重新流转,并向家庭农场优先集中,届时他的农场种粮规模有望扩大到800亩。今后,父子俩要在建立有机稻米种植和订单生产上继续做好文章。

受台湾等地发展精致农业的启发,汤磊对种植“好大米”有自己的见解。他坚信好的粮食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而在种植过程中,通过绿色农业新技术的运用,利用无人机进行巡田、高层分析、变量精准施肥作业,推进农田管理的数字化、智慧化,才能形成整套监管体系,做出自己的绿色健康稻米品牌,让农场的粮食机械化、智能化生产更具“科技范”。他的设想是通过未来开展的大面积飞防和变量施肥作业社会化服务,引领周边大户和家庭农场的粮食生产管理向更高质、更高效方向迈进。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