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富丽达电脑刺绣厂生产车间一角。记者 溢真 通讯员 姜锁平 摄
本报记者 溢真 通讯员 姜锁平
暮春时节,记者走进位于吕城镇河南村的富丽达电脑刺绣厂生产车间,8台电脑绣花机“哒哒”响个不停,在绣花机的电脑屏幕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前生产件数、绣花针数和预计完成时间,绣花片在设定好的花型样板上随着绣花针上下跳跃的节拍在快速绣花。而一旁的操作工人,通常只要将绣花面料定位贴准,一旦发现机头断线随即接好即可,其他的活全由电脑操控。
“这些都是智能化的针线活儿!”吕城镇富丽达电脑刺绣厂的创始人张岩萍一边查看一边笑着说,“只要肯下苦功夫,谁都会干!”
“肯下苦功夫,才能摆脱苦日子!”是今年62岁的张岩萍心底最朴素的想法。
1980年,20岁的张岩萍进入镇办企业吕城镇绣品厂工作,开始了人生的绣花职业生涯。张岩萍回忆,第一年,她从事的是手工绣花,每天在厂里工作8小时,遇到活儿多的时候,还要带回家加班做。她笑着说,“那时,每月工资仅50元左右。”
一年后,厂里改用缝纫机绣花,为了跟上工作节拍,张岩萍勤学苦练,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再后来,厂里设备更新,成立电脑绣花车间,张岩萍首当其冲,又成了电脑绣花的行家;五年后,由于张岩萍爱岗敬业,一路干到了厂里的车间主任。
在别人羡慕的眼光中,张岩萍凭借自己熟练掌握的一套电脑绣花生产和管理技术,最终决定辞职,选择了自己创业。
1993年,张岩萍腾出家里的两间住房,筹措资金近7万元购来了首台电脑绣花机,聘请了3名操作工。就这样,小作坊开始运作起来了。张岩萍说,那个时候,每天实在忙,既当老板又当操作工,既当业务员又当勤杂工。通过一年的努力,净赚了8万元。
尝到甜头的张岩萍逐步添置设备,家里的小作坊已不能满足生产用房。2004年,张岩萍花25000元租下了吕城中心校校办厂的600平方米房子,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张岩萍的丹阳吕城镇富丽达电脑刺绣厂也正式挂牌成立。
随着市场的需求,客户对加工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张岩萍说,她的加工业务主要是外贸服装、床上用品和旅游用品等。2007至2013年,张岩萍累计投资150万元从日本进口3台最先进的电脑绣花机。目前,厂里拥有8台电脑绣花机,35名工人。
成功的背后,总有创业中的艰辛。张岩萍介绍,有时机器坏了,她深更半夜要租车去常州请技术人员上门维修;有一次冬天租摩托车送货到常州途中,轮胎爆胎,差点发生交通事故,她硬是在寒风中苦等两个小时,直至摩托车修好后返回;在一个大雪天送货到扬州时,她和丈夫在扬州下车后用扁担扛着百斤左右的绣花片,一步一步地送到了距扬州市区10里之遥的乡下……
“创业的目的,不仅是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更要带领姐妹们致富!”张岩萍说,创业以来,她在实现自己成功的同时,也让很多姐妹实现了就业,走上了富裕之路。
在车间内,记者见到了48岁的周国仙,她家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父亲早年去世,母亲长期重病在床,弟弟患有听力障碍一直在家。周国仙告诉记者,她在这里工作28年了,从毫无基础的“门外汉”,成长为一名熟练的操作工人。
“我现在一个月有6000元的收入,工作就在村里,离家也不远,既能照顾孩子还能挣钱。”周国仙有些腼腆地说。
记者在和周国仙聊谈时,58岁的王芳走了过来。她告诉记者,她丈夫是残疾人,5年前过世了。她在这里工作了28年,是操作工人,月薪6000元。王芳说,“我现在吕城镇集镇上盖了两层小洋楼,准备留着儿子结婚的。”讲到这里,满满的幸福洋溢于灿烂的笑脸上。
看到王芳高兴得合不拢嘴,在一旁忙碌的王锁琴凑了过来。王锁琴说:“我今年50岁,是厂里的老员工,20多岁时就跟着张老板一路干到现在。目前,家里买了小轿车、购置了新房,儿子即将结婚成家。在家门口就能工作,还可以照顾家庭。这日子,过得越来越幸福!”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张岩萍说:“我教出不少徒弟,不少在我这里工作过的人,掌握了一技之长后也回去自己创业,创办了电脑绣花小作坊。近几年由于疫情,小作坊的加工业务受影响比较大,为了大家都有饭吃,我宁愿自己厂里少做一点,也要让出一部分订单。”性格直爽的张岩萍说,守正创新、共同富裕的初心自己会一直坚持下去。
在离开富丽达刺绣厂时,车间里电脑绣花机“哒哒”的声音,仍回响在记者耳边。这个声音,是创业奋斗的声音,也是共同致富的声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