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疫情,青年先行。今年年初,一批年轻人走上开发区疫情防控办的岗位。从“听说”到“直面”,这些年轻人认真学、认真做,不怕苦、不畏难,面对新一轮疫情,勇挑重担,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彰显了青春力量——
潘晟阳:在坚守中感受防疫工作的神圣
本报记者 马骏
“这两个星期,我几乎每天要工作到凌晨1点多,回到家睡下差不多就到凌晨3点了,睡上5个小时左右,我就得赶来单位……”29岁的潘晟阳今年1月份来到开发区疫情防控办工作。在进入这里之前,潘晟阳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份工作竟有这样高的强度。
“来了这里之后,我被分配到社防组,主要工作是对接市社防,下发市社防疫情通知、管控要求以及国内中高风险地区等级提示;接收卫健委下发公安密切接触者、次密接触者集中隔离管控信息;通知开发区39个村(社区)对接人员联系涉疫人员安排集中隔离;追踪隔离人员动态,解除隔离后及时通知村社区接收;统计每日各项数据上报市社防;转出接收其他乡镇数据,对接好各个乡镇社防联络员……”说出这一连串的具体工作内容已经让潘晟阳有些吃力,而真正做起来则还要难得多。
“刚来那会儿,其实我的工作量并不大。”潘晟阳回忆道,“那会儿,我甚至觉得这份工作有些轻松。”然而,进入3月,随着周边城市疫情形势的变化,潘晟阳的工作量一下子成几何倍数增加起来。“以对接接驳工作为例,周边城市疫情形势恶化之前,我一周不过对接五六名隔离人员的接驳工作,但这段时间,需要接驳的隔离人员一下子多了起来。最多的一天,我对接了35名隔离人员的接驳工作。”潘晟阳说,“因为人员多,车辆少,接驳工作往往都要到很晚,社区工作人员需要等到隔离人员上车后才能走,而我在那之后还得继续整理相关隔离人员的信息,并进行上报。因为工作量大,这些天,熬夜加班对我来说成了常事,我也成了开发区疫情防控办的‘守护人’。”
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的潘晟阳无暇顾及家庭。“我的孩子今年2周岁,非常可爱。”潘晟阳说,因为每天都工作到很晚,生怕吵到家人,尤其是孩子,他这段时间都没有回家住,和孩子的屈指可数的见面时间也仅仅是在手机视频通话里。“一开始,听说我打视频电话来了,孩子会马上冲到手机面前看我。可最近,当我打视频电话回去,孩子已经不像之前那样了,好像都有些不认识我了。”对于孩子和自己之间的这份生疏,潘晟阳虽然感到很难受,可他知道,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小家还是大家,对他来说并不是一个选择题。“防控办的同事们都有家庭,但特殊时期,大家都没有二话,一直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我又有什么可特殊的呢。”潘晟阳说,在和同事们并肩战斗的这些日子里,他看到了大家的努力和不易,“在到这里工作之前,我对防控工作的了解并不多,对于防疫人员的工作也没有足够的认识,直到我自己做了这份工作,才感受到这是一份多么神圣的工作。我们的严谨、细致和高效,成了开发区的一道安全屏障,让开发区的居民们可以安心、安全、健康地生活和工作。”
“现在,我只想通过我的努力,为防控工作多出一点力,希望这轮疫情早点过去。”潘晟阳说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