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开发区罗家村、中石潭村等5个自然村获评市级“美丽宜居村庄”,六都村创成镇江市特色田园乡村,并争创省级特色田园乡村——
有“里”有“面”,绘就美丽乡村宜居画卷
本报记者 马骏 通讯员 李溶 文/摄
美丽乡村建设,是顺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待。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群众对完善的公共设施、整洁的生活环境、便捷的出行条件、高标准的生活质量,都有着强烈的追求。农民是村庄的主人,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参与者、受益者。美丽乡村建设是农村面貌的改造提升。它在改变农村面貌的同时,使老百姓的人文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村庄换了容颜,村民暖了心窝
清澈见底的池塘、焕然一新的老宅、规整的菜园子、宽敞的健身广场……这是经过改造后的开发区晓星行政村罗家自然村。初春时节,午后的阳光透过婆娑的枝丫洒在村子里,错落有致的房屋倒映在池塘中,阵阵“醉”意袭来。
“远看像林园,近看像公园,细看是村民的美好家园。”晓星村党总支书记眭社戈介绍说,从去年8月份开始,罗家村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村庄改造工程,“荒芜草地上建起了健身广场,臭水沟摇身一变成了休闲池塘,绿化带、菜园子经过合理布局在村子里铺展开来……现在的罗家村可真是旧貌换新颜了,经常有一些来自附近村子的村民来我们这里参观呢。”
眭社戈介绍,在村庄危房改造过程中,罗家村拆除了十多间破败房,同时尽量保留了一部分有历史背景的老宅,并对它们进行修复工作,如晓星罗氏宅。罗家村在打造美丽乡村的过程中,不仅注重环境的美化,也注重村落文化的传承。
“改造工程那会儿正值酷暑时节,天气很热,大家建设新家园的干劲同样热情似火。在那些日子里,不管是周末还是节假日,改造工程一直在紧锣密鼓地推进。”眭社戈说,“罗家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得到了村民们的大力支持,这是罗家村‘蝶变’的关键。”
能让罗家村人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始终保持一条心,这与罗家村美丽乡村的建设理念密不可分。“建设美丽乡村,要‘面子’,也要‘里子’。”眭社戈说,“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村庄环境整治与村民实际需求紧密结合。不搞花架子,更不要形式主义。只有让村民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这项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说起村庄改造过程中的难点,眭社戈坦言,最难的就是怕花“冤枉钱”。“村庄改造是个大工程,投入经费有两百多万元。这笔钱,一分一厘都得用在‘刀刃’上。”眭社戈说,“你看咱们村子新建的两座凉亭,乍一看是木制的,其实都是水泥浇筑的。”眭社戈告诉记者,木制的凉亭建造成本高,后期维护的费用也不少,在实用性上打了折扣。村干部们通过考察研究,借鉴了其他地方用水泥砌凉亭和池塘护栏的做法,再用上深褐色油漆涂抹,看上去和木制的没有任何区别,但却省下了一大笔费用。诸如此类的工作还有很多。正是村庄建设者们绞尽脑汁,从细节入手,进行科学合理改造的做法,获得了村民们发自内心的支持。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一些村民眼见村庄环境在一天天变好,也纷纷主动粉刷起了自家房屋,美化房屋外观。“现在,我们村的环境已经焕然一新,走出家门两三步就是健身广场,马路对面就是凉亭和池塘,每天晚饭后,沿着池塘边的步道,村民们一边闲聊一边锻炼,怡然自得,心里暖暖的。”村民荆卫芬开心地说道。
村民建言献策,绘就幸福图景
在开发区石潭行政村中石潭自然村,村民们在探索建设美丽村庄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治共享”,以“村民协商议事”为建设美丽乡村的密钥。如今的中石潭村,更像是一座开放式公园,大片经过修整的荒草地上栽种了各式各样的花草树木,几条曲径的交汇处是一座四角凉亭。凉亭地势稍高,站在其中朝村子放眼望去,蓝天白云下,一片片规整的菜地和房屋尽收眼底。
“村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要把村子打造得更好,需要激发村民们的主人翁意识。”石潭村党总支书记朱英争介绍说,“中石潭村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村民协商议事’。通过‘村两委引领、党员带头、乡贤助推、村民参与’的工作方法,推动乡村改造工作。”
朱英争介绍说,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中石潭村坚持党建引领,充分挖掘乡贤资源,发挥乡贤引领作用。村党委成立以乡贤、村组党员为核心的村民理事小组,精准对接村民所求、所想、所需,掌握改造施工现场基本情况,听取村民意见。“在整个改造过程中,几乎每一个项目在落实之前都有村民的广泛参与。”朱英争说,“这样的工作方式可以说是‘磨刀不误砍柴工’,通过村民共同协商、参与,每一个改造项目都在最合乎村情民意的情况下开展起来。”
拆除破败房、改造污水管网、建设垃圾房、整治污水塘……村庄改造工程涉及面广,工作纷繁芜杂。但在中石潭村人上下一心的努力下,这座小山村成为了村民们梦寐以求的幸福港湾。
“孝、和、俭、忠、勤、礼、仁……”走在中石潭村,村庄围墙被绘上了诸多体现传统美德的古老故事。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中石潭村格外重视乡风文化建设。“中石潭村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村落,村中的眭氏祠堂有一定的规模。据记载,该宗祠古时除用作祭祀、议事外,还是族人弟子学习场所。新中国成立前办过私塾,新中国成立后办过小学。”朱英争表示,乡风文化的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相得益彰,通过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促进村民素质的提高,通过对村庄历史文化的追溯增强村民的归属感,以此激发村民自治活力,实现美丽乡村长效管理。
打造特色田园,盘活乡村经济
“美丽的家园六都村,村史悠久村民淳,小桥流水新农村……”在开发区祈钦行政村六都自然村,村民们为他们的“新村子”创作了这首《我爱六都》。村民爱六都,游客也爱六都。
走在村子里,每一步都是景致。村口的长塘、新建的健身广场和看台、正在修缮中的六都陈氏宅和陈氏古祠……更不用说一路上各种时尚的艺术摆件和网红文,让人感觉置身于苏杭的潮流古街。
上湾水库、水晶山、夏墅古村落、马塘桥体育休闲公园……沿着通港路两侧,一条旅游带已初具雏形,而六都村便在这条旅行路线之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这座被樱花围绕的小山村掌握了乡村振兴的“密码”。一处农房外墙壁上写着:“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历经数百年的奋斗,如今,六都村人的梦想已近在眼前。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续的努力和积累,需要整体联动、有序推进。”祈钦村党委书记吴立军说,“六都村的特色田园建设包含现代农业、休闲文旅、田园社区等方面,坚持生态与环保的理念。此外,在振兴乡村经济方面,打造特色田园乡村,不仅让六都村人的生活环境更加舒适,还为村民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途径和收入来源。例如,原来是片农田,现在可以观光;原来是所农房,现在可以开间客栈。”
吴立军表示,村民是乡村的主人,六都村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始终以村民为本,村子是本地人居住地,而不仅仅是供外人观赏的景。一方面,立足原住地、原住房、原居民。乡村的环境、建筑、民风民俗等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共同构成独特的人居生态;另一方面,融入时代感、现代性。乡村复兴既要传承传统乡村基因,又要解决现实发展的需求。六都村在打造特色田园乡村的过程中运用现代管理方式和手段,着力整治乡村环境,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民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过上更有品质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