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条道路通四方 座座新桥连民心

核心提示: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界牌把办实事、解难题作为检验学习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准,聚焦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以道路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将“路”修到群众的心坎里,以实际行动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落地见效。

条条道路通四方 座座新桥连民心

——“美丽镇村建设突破战之界牌实践”系列报道之二

图为改建后的界牌镇红旗河东路。记者 旦平 通讯员 界宣 摄

本报记者 束旦平 通讯员 界宣

【报告原文】打造现代城市。坚持规划引领,高标准完成市镇国土空间规划,促进多规合一。以“绣花功夫”推动城市有机更新,持续开展国省干道沿线“透绿亮美”行动。

【界牌实践】立春时节,行走在界牌大地,从主干道到偏远村,干线公路互联互通,一条条“四好农村路”纵横交错,如一根根“主动脉”连着“毛细血管”把界牌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张四通八达、“血脉畅通”的公路网络,城乡群众的出行和发展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界牌把办实事、解难题作为检验学习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准,聚焦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以道路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将“路”修到群众的心坎里,以实际行动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落地见效。

1月28日,对界牌人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界牌人期待已久的张家桥路正式通车,标志着该镇贯通镇域东西的“主动脉”投入使用。

这条路,之前路面坑洼不平,局部路基沉降、破损严重,修好以后,确实是惠民利民。说起之前的张家桥路,众多汽车司机深有感触:“坑洼颠簸,费时费油费轮胎。”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该镇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为群众办实事的动力源泉,优先规划建设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主动脉”。“张家桥路东起界牌港,向西展线,终点位于下穿S39江宜高速涵洞,全长约0.68km,是界牌连接丹北的主干道之一。去年10月份,界牌镇投资300多万元对原路面进行拓宽改造,并对道路两侧的强弱电线路进行整治迁移,新铺设雨污管网,对道路交叉口影响通行安全的两户房屋进行拆迁,竣工通车后极大缓解了集镇对外通行的交通压力。

除了“主动脉”路网四通八达,该镇还将“毛细血管”铺设到千家万户,让“路网微循环”成为促进乡村振兴、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通过广泛调研,界牌镇把群众热切期盼的集镇道路建设改造作为该镇为民办实事重点工程,下决心解决镇村居民出行难的问题。

红旗河东路接双丰路,南接立新桥,是界牌镇南北向重要通道。该项目投资400多万元,改建为6米宽沥青砼路面。“原来路面满是凹槽坑洼,一到下雨天就泥泞不堪,现在路修好了,我们走到哪都方便,道路环境也好多了。”谈起道路修建带来的变化,界牌镇居民刘默很是欣慰。

张家桥路和红旗河东路的投入使用,再加上中心沟北路的提档升级以及跃进沟路的主体完工,界牌镇以集镇为中心、村(社区)为网点的互联互通农村公路交通“内循环”网络初步形成,百姓出行更加便利,实现从“走得了”到“走得好”的转变,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络促进了沿线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经济发展,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更加高涨。

如果说道路的优化给群众出行带来了便捷,华城大桥的通车打通的则是百姓的“心结”,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党史学习教育带来的新变化。

华城大桥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一座桥的蜕变映衬了界牌的变迁。华城大桥既连接着界牌新老城区,更连接着界牌的历史与未来。2021年5月,华城大桥被检测为四类桥梁。本着“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原则,在各方关注下,当年9月,承载界牌荣光的华城大桥在全镇人民的期盼下封闭重建。新建桥梁全长26米,宽32米,桥面采用沥青混凝土铺装,桥体外形美观、结构轻巧。今年1月28日,华城大桥正式通车,有力缓解了交通压力,也成了界牌塑造形象、提升品位的景观亮点。“我们赶上了好时代。”通车仪式当天,界牌新村70多岁的居民老刘在桥上来回走了几次,他高兴地告诉记者:“大桥在春节前通车,大家都很开心。”

随着党史学习教育的开展,界牌的交通条件不断改善,人气财气不断汇聚,一条又一条道路直通老百姓的心坎,让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