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荒废岗地建起“绿色银行”
——看新涛家庭农场做起粮林结合文章
图为束于新现场指挥儿子束云涛操纵挖掘机。记者 姚磊 摄
本报记者 姚磊
14日上午,在开发区荆林村三城自然村北侧的百亩山上,伴随着挖掘机引擎浑厚的轰鸣声,一棵高达十多米的大树被连根拖走。驾驶挖掘机的是今年34岁的新型职业农民束云涛,他的父亲束于新则在一旁进行现场指挥。束于新告诉记者,这一百余亩的荒地是他们去年承包下来的,待平整完成后将全部种上苗木,从而实现家庭农场经济结构的调整。
束于新是新涛家庭农场的农场主,在当地承包土地开展粮食适度规模化种植已经有10余年。因年事已高,且患有一些基础性疾病,他的儿子束云涛早早地从其手中接过了接力棒,将家庭农场300多亩地的重担挑在了肩上。家庭农场之所以命名为“新涛”,也有一部分父与子之间的传承意味在里边。
“现在单纯靠种植粮食获得效益已经很难了,必须从其他方面寻找出路。”在采访中,束于新感叹,由于田亩租金、人工工资等上涨,规模化种粮的效益已受到严重压缩,如果不积极寻求改变,很可能会入不敷出,“去年我的优质粳稻价格仅卖到每斤1.26元,全部卖出后毛利润也不过为30余万元,而我种的100多亩糯稻更是每亩亏损近100元,实在令人感到无奈。”
他在平时也了解到不少农民除了种粮,还种些蔬菜、水果,或者饲养一些畜禽,能够与粮食种植形成优势互补,提高经济效益。但考虑到自家农场附近没有符合条件的场地,这些想法也只能作罢。
然而就在最近这两年,一个机会出现在了他的眼前。
三城村北侧的百亩山原为当地居民下葬去世之人的墓地,可由于过去缺乏管理,有大量散坟聚集于此。随着近两年全市整治散埋乱葬、推进文明殡葬工作的开展,百亩山及其周边散坟已全部迁走,留下的是一片荒废地。束于新得知后,当机立断,以每亩700多元的价格承包下了这一百余亩的荒地,为自家农场“转型”做好相应准备。
“考虑到这片土地的多个现实因素,我和儿子商量了一下,准备改种目前炙手可热的苗木。”束于新说,种植苗木不仅有稳定的收入,还能美化环境,有效防止小山丘的水土流失,为环保做贡献。
于是,从去年3月份开始,束于新一家就开始动工平整这块土地,对场地原有树木进行移栽,截至目前,项目整体完成度已超过60%,投资额也达到了70多万元。尽管投入巨大,他和儿子对家庭农场未来的发展依然充满了信心。
在场地的东南角,已经有一片高约2米的桂花树种植于此。虽然此时地上有不少枯枝,但一棵棵桂花树长得整整齐齐,显得非常精神。束于新告诉记者,这些桂花树栽种于去年,总数为800棵,占地面积约为8亩,“买的时候是每棵260元,这些桂花树至少要种上2年才可出售,长大后的单价可卖到350元以上。”
至于其他空地,束于新心中早就有了打算,“预计到今年6月份,这块土地就能全部平整完毕,到时候我准备种50亩左右的香樟,20亩左右的广玉兰,另外还要种植樱花和紫薇各10亩,让这里成为我们村的‘后花园’。”他笑着说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