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你把钱都花哪儿了?

核心提示: 随着春节假期的结束,大多数人陆续返回了工作岗位,准备迎接新一年的挑战。春节期间,很多人每天长肉长膘,但与节后体重呈现相反趋势的是年前鼓鼓的钱包年后变瘪的现实。送礼、宴请、包压岁钱……春节期间,各种开销在所难免。为了过这个春节,你花了多少钱呢?

网络漫画图

本报记者 马骏

随着春节假期的结束,大多数人陆续返回了工作岗位,准备迎接新一年的挑战。春节期间,很多人每天长肉长膘,但与节后体重呈现相反趋势的是年前鼓鼓的钱包年后变瘪的现实。送礼、宴请、包压岁钱……春节期间,各种开销在所难免。为了过这个春节,你花了多少钱呢?

“给双方父母一边五千元,给双方家庭里的姑姑、阿姨们送包一共花了三千多元,这还不包括两头跑的路费以及其他费用……”今年春节,新婚不久的姜先生感受到了过年的经济压力,成家后第一个春节,花费了两万元左右。“结婚第一年的春节,给亲戚们送包得正式一些,多买一点,明年就不用花这么多钱了。”姜先生说,“我和妻子都是上班族,平时工资并不高,一下子花这么多钱,还是挺心疼的。”

小陈是我市一所幼儿园的老师。今年过年,她给父母和外公外婆共包了2000元红包,还花费近千元宴请了阿姨一家。小陈参加工作不过半年时间,虽然平时没什么花销,但积蓄并不多,“花钱的时候确实有些心疼,但自己辛苦赚钱,不就是为了让家里的生活变得更好吗?以前都是父母长辈们照顾我,现在我有了工作,有了收入,给他们包红包,请大家吃饭,是我的一份心意。”

同样刚参加工作的小杰告诉记者,他过年给家里六口人都添置了新衣服,还承担了家里的年货以及年夜饭食材的开销,爸妈出门逢人就说他孝顺,“过年最重要的就是家人开开心心地团聚在一起,我觉得这些钱花得很值得。”

对于很多年轻父母来说,带娃领压岁钱是逢年过节吸金的“利器”。孩子遇到年纪比较大或许久未见的长辈,一声“大伯”“叔叔”,就能讨到压岁钱。然而,对于市民刘先生来说,这样的情况在今年发生了变化。刘先生算了一笔账,他和妻子在过年期间仅在包压岁钱给亲戚家孩子这一项上就有两千多元的开销。“春节期间出门拜年,本指着娃多收些压岁钱,可二胎政策开放以后,许多亲戚家都有两个孩子,自己反而还得倒贴一个红包。”刘先生说,“往年春节,在孩子压岁钱这一项上,总体上是收到的比给出的多,但今年情况不同了,我数了一下,给出的要比收到的稍微多一些。”

对于刚结婚三年的杨先生来说,给压岁钱是过年最为头疼的事。杨先生告诉记者,给压岁钱分为主动和被动两部分。其中,主动的是给他和妻子各自家中最亲的小孩,分别有3、4个小孩要给,加起来有三四千元。被动的则让杨先生感到了压力,“回妻子老家经常会遇到不是很熟、甚至都叫不出称呼的亲戚来拜年的情况,一人带几个小孩,不给压岁钱又说不过去。”为了减轻负担,杨先生和妻子已经连续两年就地过年了。“起码一些被动的面子钱不用花了,但即便如此,该花的钱还是要花,也要支出一个月的工资。”杨先生说。

过个年,花钱如流水。但无论如何,送礼、发红包,是春节难以避免的事。百节年为首,图吉利、讨彩头无可厚非。但礼物也好,红包也罢,都是在春节表达祝福的方式,不该成为枷锁。有业内人士表示,任何经济行为都应遵循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的准则,亲情馈赠也不例外。不要盲目进行社会比较、为满足某些外部世俗的期望给自己增加过大的经济压力。亲情馈赠应归为“情感账户”而非“经济账户”。情感账户不计较钱的数量,不能拿来比较,因为每一份情感都是独特的,而“经济账户”只强调钱的数值,容易和他人比较。所以无论是子女还是父母,都应把馈赠看作是情感的表达,即一份“心意”。

责任编辑:王琳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